你所在的城市“體檢”了嗎?
山西省太原市自2020年起連續3年被列入城市體檢名單。基於城市體檢成果,太原市去年建成濱河自行車道,便利市民出行、觀賞城市美景。
圖為汾河兩岸景色。新華社記者 曹 陽攝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通過定期體檢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您知道城市也會做體檢嗎?
前不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佈《關於開展2022年城市體檢工作的通知》,明確今年將圍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等8方面69項指標,選取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部分設區城市進行城市體檢。
定期體檢,查找城市突出“病症”
每到週末,山西太原市民裴奕婷就會去濱河自行車道騎行。這條沿着汾河的綠道有天然氧吧般的濕地,隨處可見水鳥飛翔。“綠道既方便騎車鍛鍊,也給了我們一個親近水邊、欣賞美景的好地方。”她説。
這條濱河自行車道縱貫於城市的南北中軸線,是城市體檢的產物。據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發展科科長韓冉介紹,在2020年太原市“體檢”過程中,不少市民反映“汾河公園親水性不足,缺乏專用自行車道”,為濱河綠道的建設提供了決策參考。2021年5月,濱河自行車專用道正式開放,南北向專用自行車道建成後,與原有的東西山自行車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自行車交通系統,極大便利了汾河兩岸居民出行,提升了汾河公園的活力。
所謂“城市體檢”,就是通過綜合評價城市發展建設狀況、有針對性制定對策措施,優化城市發展目標、補齊城市建設短板、解決“城市病”問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城市病’,因此城市也需要定期做體檢。當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城鎮空間擴張速度明顯放緩,‘城市病’集中顯現,改善人居環境任務迫切。”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潘芳説。
201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北京市率先開展城市體檢;2019年,城市體檢試點工作擴展至瀋陽、南京、廈門等11個城市;2020年,城市體檢進一步拓展到36個樣本城市;2021年,樣本城市範圍再擴大至59個,覆蓋所有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部分設區城市。今年,59個樣本城市的體檢指標體系由去年的8方面65項調整為8方面69項,增加了“新建建築中裝配式建築比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等內容。
“從近幾年樣本城市的體檢評估情況看,中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和短板。”潘芳告訴記者,這些問題包括中國城市人口過密、功能佈局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中心區普遍人口過密,城市交通問題突出、醫療服務設施佈局不均等;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社區養老服務、普惠幼兒園等覆蓋率較低,老舊小區比例高且基礎設施老化等;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特色風貌塑造有待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對象仍不完整;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對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仍需加強;城市安全韌性不足,部分城市人均避難場地建設不夠且分佈不均,防洪和排澇系統缺乏有效銜接等。“這些都是城市體檢查出的較為常見的‘城市病’。”
多方“會診”,“自檢+他查”確保科學
“停車不方便,希望多開闢一些停車位”;
“電動車充電樁不夠,亂拉線路情況多,能不能想辦法增加充電樁”;
“老年人就餐不方便,希望社區能夠解決”;
……
這是去年太原市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時收到居民提案中的幾條。
社會滿意度調查是城市體檢的方法之一,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調查分析羣眾對於城市建設發展的滿意度,查找羣眾感受到的突出問題和短板。自2020年被納入城市體檢樣本城市以來,太原市每年都會通過街道社區下發問卷,“市民參與很積極,我們每年回收的問卷基本在1.2萬份以上,數量超過規定標準的3倍。”韓冉説。
如果對照人們平常的診療手段,社會滿意度調查類似於中醫“見微知著”,是一種以小見大反映民生問題的體檢方式。相較之下,依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第三方體檢好比西醫“化驗檢查”,通過收集相關指標數據分析樣本城市的建設成效和問題短板,更偏向於定量調查。
“第三方體檢包括指標數據收集、指標計算、評價標準構建等環節。”潘芳告訴記者,在指標數據收集階段,需要根據指標體系確定各指標數據源,利用“網絡爬蟲”、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物聯網等技術獲取數據、展開分析。同時,搭建體檢數據自採集系統,比如藉助地圖APP收集計算老年餐廳、普惠幼兒園等設施覆蓋度,以此判斷相關基礎設施供給是否合理。
除了第三方體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城市還可以進行“自體檢”,即自己查找、發現問題。在城市體檢指標體系基礎上,各地自查時可結合自身特色增加相關指標。
比如,廣西柳州在此前的城市體檢中,根據其創建綠色低碳城市、公園城市等目標,設計了反映“公園城市”特色的“濱水休閒岸線佔比”指標、反映“綠色低碳城市”特色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利用率”“路邊新能源停車泊位供給率”指標;根據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相關要求,設計了反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歷史建設修繕率”“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率”“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比例”指標等。“這些指標符合住建部提出的相關要求,也結合了柳州實際,維度更廣,代表性較強,為我們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建設提供了依據。”柳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説。
開出藥方,分類分級對症下藥
診斷出“城市病”,後續的“治療手段”也很關鍵。
2020年,重慶市在城市體檢中“診斷”出公共安全隱患較多、城市交通擁堵嚴重、城市環境改善壓力較大、中心組團過高過密、老舊小區體量較大、城市無障礙環境較差、養老文體設施相對缺乏等7項“城市病”。
發現“病灶”後,重慶市充分發揮城市體檢輔助城市工作精準施策的支撐性作用,給城市動了一場“大手術”。2021年,重慶中心城區累計完成改造200個小區、859.8萬平方米,惠及12.4萬户居民;2020年底,社區養老服務站覆蓋率較首輪體檢提高3個以上百分點,體育設施15分鐘步行覆蓋率均較首輪體檢提高10個以上百分點;2021年第四季度,重慶中心城區高峯時間平均機動車速度為23.7公里/小時,較2020年第四季度提升1.1公里/小時……日前,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曬出的《2021重慶市城市體檢綜合報告》顯示,2020年重慶市查出的7項“城市病”穩步改善,其中老舊小區改造、養老文體設施增加、城市道路交通運行等3項改善效果明顯,受到市民歡迎。
“很多‘城市病’是經年累月形成的,推動其解決主要有賴於做好城市體檢成果轉化,‘照方抓藥’。”潘芳説,城市體檢通常會形成“一表四單”(城市體檢綜合診斷表、城市發展優勢清單、城市發展短板清單、城市病清單和城市更新項目清單)。“一表四單”綜合分析城市發展優勢和短板,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在具體‘治療’時,可以根據問題的分佈情況、治理難度和居民社會滿意度,對‘城市病’進行分類分級並針對性施策,包括建立相關項目加以解決、擬定中期整治行動計劃、擬定長期整治計劃並據此分步解決等。”
橫向看,建立全國通用指標進行城市體檢,能為城市之間提供對比參照的依據,促進各地形成“你追我趕”的發展格局。縱向看,城市體檢成果是督促城市自我檢討和進步的關鍵動力。
目前,中國正在推動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更多城市用好城市體檢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補齊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短板。同時,逐步將城市體檢工作制度化。通過對城市體檢結果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發現共性問題,進一步總結地方經驗,上升為國家政策,全面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