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在新加坡地鐵站,乘客等待無障礙電梯。資料圖片

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在英國倫敦地鐵站中,工作人員引導視障人士。資料圖片

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在德國多特蒙德,一名坐輪椅的乘客正搭乘火車。影像中國

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位於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的無障礙停車位。影像中國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殘疾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更加舒適地出行、生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一些國家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不斷在城市發展中實施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普及平等包容的觀念,為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更好融入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英國——

為殘疾人出行提供必要便利設施

人民日報記者 邢 雪

在英國倫敦的街道上,時常可見坐輪椅或者手持盲杖獨立出行的殘疾人。讓他們順利走出家門的,不僅有社會的支持和包容,還有成熟而多樣的無障礙設施。

在倫敦街道或公交車上,常見到標識牌上寫着“不是所有的殘疾都可見”,以此提醒人們,給身邊的殘疾人多一些理解與關懷。據統計,英國有1410萬殘疾人口,其中超過九成殘疾不明顯。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提供公共無障礙設施成為保障殘疾人獨立有尊嚴出行的重要舉措。

英國塞奇旅行社的創始人約翰·塞奇是一位脊柱損傷的殘疾人。20年來,他曾16次坐輪椅遊覽了140多個歐洲城市,在他看來,倫敦的無障礙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乘坐輪椅遊覽倫敦很容易,因為每輛出租車和幾乎所有公共汽車都有輪椅坡道,旅遊景點的大多建築也進行了無障礙改造,以方便輪椅的出入”。

正如塞奇所説,倫敦出租車可以使用輪椅,其中許多提供輪椅坡道、旋轉座椅以及感應裝置和對講系統,導盲犬同樣可以上車。除此之外,倫敦700多條公交車線路幾乎都配有無障礙設施,這些無障礙設施包括輪椅坡道、輪椅專用位置、為聽障人士設計的電子顯示屏報站服務、針對視障人士的語音提示、下車按鈕上的盲文等。倫敦泰晤士河上的水上巴士、阿聯酋航空空中纜車等也都為輪椅使用者提供了無台階的坡道。所有馬路路口都有坡道、盲道及紅綠燈提示音,大英博物館等景點還提供盲文導覽圖、語音講解等。

除硬件設施,英國還注重對交通運輸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無障礙培訓,以便為殘疾人提供及時專業的幫助。為了能更好地為殘疾人提供服務,2020年,英國所有火車運營商和鐵路網都加入了一項名為“向日葵計劃”的項目。這個項目中,有隱形殘疾的人可以佩戴印有向日葵圖案的掛繩和卡片。如此一來,在公共交通上,工作人員和其他乘客可以注意到這個羣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時間、理解和幫助。殘疾博主克洛伊·戴爾經常使用向日葵掛繩,她説:“儘管我身體有殘疾,視力也有障礙,但如果我把枴杖收起來,坐在椅子上,別人很容易把我當成一個沒有殘疾的年輕女性。有了向日葵掛繩,我就不用再擔心被別人誤會坐了殘疾人座位。”

英國於1995年頒佈反殘疾歧視法,要求所有新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必須為殘疾人提供必要便利設施。為此,英國交通部為駕駛員和車輛標準局提供了一項專項資金,以落實法規中的相關要求。任何違反規定的車輛將受到處罰。到2025年,英國鐵路運輸集團還將引入8000節無障礙列車車廂,並投資改善車站的無障礙設施。

在英國的殘疾人中有一半為65歲以上老人。隨着人們壽命的延長以及醫療保健治療技術的進步,英國的殘疾人口數量還在繼續上升。針對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與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舉措。英國利茲大學殘疾人研究中心此前發佈簡報稱,國家殘疾戰略不僅是“為殘疾人服務”,也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平等、更容易獲得和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讓每個人都受益。去年7月,英國正式發佈國家殘疾人戰略,提出了改善殘疾人日常生活的願景,旨在確保殘疾不會成為人們過上充實、獨立生活的障礙,殘疾人同樣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德國——

在衣食住行多方面體現成果

人民日報記者 張慧中

在德國各地,公交車進站時向路邊一側傾斜,是人們已司空見慣的場景。公交車上均安裝特殊氣囊裝置,車門口設有可摺疊板。摺疊板打開,與路面之間形成一個坡道,乘輪椅的殘疾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或推着嬰兒車的人,可以免去登階梯的麻煩,直接推動輪椅或邁步上車。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20年的統計,截至2019年,全德有790萬嚴重殘障人士。另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德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佔全國總人口的21.8%。因此,德國各地對無障礙城市建設一直較為重視,各州也有着相關法律政策。

“為每一個人建設”的理念貫穿於德國無障礙城市建設之中,旨在通過對公共空間和建築進行設計和改造,讓包括殘疾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在內的每一個人感到安全和舒適。

1992年,柏林市政府開始對無障礙城市建設展開規劃,提出“為所有人而設計”的口號,把人作為城市建設的“標尺”。1994年,德國聯邦議會通過對《基本法》的修改,明確歧視和疏遠殘疾人,以及歧視殘疾人的日常生活條件,不能被社會接受。柏林隨後通過了權利平等法,成為第一個對此作出響應的聯邦州,並於1996年將最初的無障礙城市基本建設目標寫入《滿足殘疾人需求的柏林改造指南》中,在德國的無障礙城市建設中較早邁出步伐。

近年來,柏林逐步完善有關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法律,對無障礙設施建設標準作出細緻規定。2006年,柏林建築條例修正案正式生效,要求在公共建築的無障礙建設中,必須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等羣體的基本需求,如建築物中至少有一部電梯適用於嬰兒車、輪椅、擔架的使用,建築物須為行動不便及輪椅使用者提供靠近路邊的安全專用停車空間等。

柏林的法律同時對無障礙城市建設的諸多細節作出規定,如公共道路的盲道,配備聲學和觸覺功能的交通燈設計,路面垃圾桶、自行車架、電話亭等設施應放的位置等。生活在柏林的人們能夠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感受到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成果,柏林也因此於2013年獲得了由歐盟頒發的無障礙城市獎。以公共交通為例,在柏林173個地鐵站中,75%配備了無障礙電梯,70%配備盲人引導系統;803個有軌電車車站中,超過530個設計改造為無障礙車站。從2020年起,柏林公共交通公司開始在該市6500個公交車站測試建設比馬路高22釐米的人行路面,比之前提高6釐米,這意味着未來乘坐輪椅的乘客不必使用車門處的摺疊板,也可以直接上車。

除完善無障礙設施外,柏林市政府通過網絡詳細分享相關設施信息。柏林旅遊會議局官網上發佈了無障礙旅館、餐廳、商場、博物館、公園等各方面資訊,遊客可以查詢面向乘坐輪椅的遊客、殘疾人、老人和帶嬰兒出遊的家庭等不同羣體的服務信息。此外,遊客還可以通過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序查詢無障礙洗手間、電梯、停車場等信息,方便快捷。

新加坡——

持續改善公共空間無障礙環境

人民日報記者 劉 慧

從去年起,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投入3900萬新元(1新元約合4.67元人民幣),對當地360個巴士站進行無障礙改造。改造工程包括移除站台台階、調整路緣高度、改善照明設施等,同時為年長和坐輪椅的通勤者增加座位和空間。全部工程預計2025年完成。

當地居民李羣的膝蓋不好,平時使用電動助行車代步,他説:“我已經使用助行車超過兩年,平時從蔡厝港到義順看望孫子,全程乘坐地鐵轉巴士都沒問題。”

新加坡政府去年宣佈打造無障礙城市網絡計劃,將與私營部門和社區合作,改善公共空間的無障礙環境。具體措施包括設立更清晰的路標、確定需要增建無障礙設施的地點、提高公眾對殘疾人需求的認識,鼓勵公眾必要時互相幫助。

近年來,新加坡在對交通設施、建築物、公園、博物館、體育設施等公共場所的建設和改造中越來越融入無障礙包容性理念,努力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帶小孩家庭等羣體的需求。比如,新加坡98%的巴士站和所有的地鐵站經過無障礙設計,地鐵和站台之間使用橡膠填縫劑,方便坐輪椅、使用代步工具、推嬰兒車人士上下車。地鐵和巴士上設有專門停放輪椅、代步工具、嬰兒車的公共空間。

地鐵站和公共汽車站還專門為行動不便人羣設置特殊檢票口。很多地鐵站樓梯、坡道的扶手上以及公共廁所的標牌上都印有盲文。一些地鐵站的乘客服務中心安裝了聽力增強系統,為視力和聽力障礙者提供幫助。新加坡2008年以後修建的出租車站都經過無障礙設計,政府計劃對所有出租車站進行無障礙改造。交通信號燈轉換時也會發出聲響,提示盲人何時過馬路。

早在1990年,新加坡就推出《無障礙通行準則》,指導開發商、建築師在建築項目中規劃設計滿足老年人和殘疾人特殊需求的設施。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該準則不斷更新,為建設更具包容性的建築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該準則,新建或者大規模翻修的建築工程,包括醫院、交通樞紐等,必須確保建造適合年長者、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無障礙設施。

2006年,新加坡出台《無障礙總體規劃》,在市場、購物中心、社區活動中心、醫院、地鐵站等公共建築裏建設或升級無障礙設施。為鼓勵私營建築業主把無障礙設施納入改建及擴建工程中,新加坡建設局專門設立無障礙建設基金,迄今已支持約150家購物中心、酒店等增設無障礙設施。

為了提升老年人和殘疾人等人羣的出行便利度,新加坡也注重加強對數字技術的應用。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和協助殘障者自立局合作推出手機應用程序,視聽障礙者和輪椅使用者下載該應用程序即可實時查詢巴士等候時間、即將到站的巴士是否有足夠的輪椅空間等信息,並可提交搭車需求。該應用程序也會向相關巴士司機發出提醒,通知前方站點有殘疾人,需要及時給予協助。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民日報》(2022年04月12日第18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80 字。

轉載請註明: 多舉措加強無障礙城市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