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lù)安為什麼不念六(liù)安?

  六(liù)安還是六(lù)安?請為文脈留一音

  “六(liù)安”還是“六(lù)安”?該聽誰的?以哪一個為準?

  近日新發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牽動人心。關於這座城市名的讀音,也引發熱議。

  名字,是一種文化。六安歷史悠久,自戰國時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國(錄國)”“六安國”“六安州”的歷史延續而來,無論古音還是民俗傳承的方言,都讀“lù”,這是當地文化傳承中最珍貴的一抹鄉音。

  名從主人。安徽省政府十幾年前曾表示,地名讀法應充分尊重當地政府和羣眾意見,六安應該保留“lù ān”舊讀音。一個地方地名讀音,不應輕易更改,正如不能輕易更改一個人的姓名一樣。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諮詢委員、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除非嚴重影響交際,去除“六(lù)安”這種沿襲古音的讀法不太妥當。

  事實上,“六安”讀音爭議由來已久。的確,翻開今天的現代漢語詞典,“lù”的讀音已不見蹤影。有專家認為這順應了普通話語音變化趨勢,是尊重語言事實的體現。但詞典裏不存在,並不意味着現實中不存在。漢語詞典是對語言的規範,更應呈現文化的積澱。在浸透着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許多地名歷史積澱深厚,這種特殊性決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須慎重。畢竟當地居民依歷史文脈故老相傳讀出來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語言。

  從鉛山中的“鉛(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樂亭中的“樂(lào)”、蔚縣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麗水中的“麗(lí)”,為一地留一音,並不鮮見。

  面對當前地名讀音的爭議,民政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詞典編纂機構等有關方面應積極履行職責,加強溝通和研究,回應關切,讓每個地名都承載起歷史和現實的內涵,讀得明明白白。

  一個地方或一段歷史少了一個讀音

  看似小事

  實則關乎文化基因的承襲

  知識是冰冷的

  但人文是有温度的

  只有文化之脈長存

  生活之樹才能常青

  記者:李亞彪、陳諾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4 字。

轉載請註明: 六(lù)安為什麼不念六(liù)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