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兵種 留下永不消逝的精神力量
鐵道兵歷史演繹在全國,精神濃縮在成昆鐵路建設。為打通中國南向門户,鐵道兵將士奔赴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衝到加快大三線建設的最前沿,建成了被譽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蹟之一”的成昆鐵路。
樂山市金口河區位於小涼山脈中部。3月12日6∶30,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樂山主城區出發,翻山越嶺,穿越壁立千仞的大渡河金口大峽谷,近4個小時後抵達目的地:鐵道兵博物館。
這是全國唯一以鐵道兵為紀念主題的歷史博物館,佔地2000多平方米,用1200多個老物件,集中展示鐵道兵這個特殊兵種在新中國建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的艱苦場景和歷史功績。
館藏中着墨較多的是關於成昆鐵路的故事。“鐵道兵歷史演繹在全國,精神濃縮在成昆鐵路建設。”博物館講解員王幫華説,成昆鐵路建設,集中體現了鐵道兵戰天鬥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曾小清劉付詩晨
一聲令下
30萬築路大軍會師西南
鐵道兵博物館建在大渡河大峽谷半山腰上,通過一條狹長的隧道與外界相連。進入這條必經隧道,彷彿要穿越半個世紀,重新回到成昆鐵路的建設現場。
1958年,中央一聲令下,成昆鐵路建設啓動。
它從成都出發,經眉山、樂山、西昌,過雲南廣通抵昆明,將近1100公里,位於當時中國鐵路網最西邊,沿線70%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對西部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最大。
翻閲了無數歷史資料,王幫華髮現,成昆鐵路建設與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社會發展起伏曲線暗合。經濟建設高漲,上馬建設;經濟緊縮,工程停工。1958年至1962年,鐵路僅修建61.5米。
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1964年,黨中央作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其中以四川(包括重慶)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區被稱為大三線,其核心是“兩基一線”。兩基,即在西南建兩個工業基地,一線指的是成昆鐵路線。
毛澤東主席在部署大三線時,反覆提到要加快成昆鐵路建設。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國務院、中央軍委採取了一系列加快成昆鐵路建設的重大措施,這一重任被交給了鐵道兵。
1964年8月,中央軍委調遣鐵道兵5個師,擴編到18萬人。唱着雄壯的《鐵道兵之歌》,戰士們浩浩蕩蕩挺進祖國大西南,與鐵道部第二、第四工程局等組成30餘萬人的築路大軍,開啓了氣壯山河的成昆鐵路大會戰。
老鐵道兵徐發明是攀枝花米易人,今年70多歲。1964年11月,他和戰友們來到金口河區修成昆鐵路,與戰友兩人一組,打二錘、挖炮眼、打山洞,一干就是4年。
英勇無畏
將忠誠豪邁鐫刻在崇山峻嶺
從四川盆地到雲貴高原,穿越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複雜山區,成昆鐵路的修建過程被譽為“奇蹟”。行走在展館中,一幅幅畫面,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彷彿觸手可及。
“這是金口河到漢源烏斯河的施工場景,是成昆鐵路最艱險的一段。”王幫華解説道,特別是其中穿越大渡河金口大峽谷的41公里路段,幾乎全部由橋樑和隧道組成,“身後懸崖近乎90度,無法站立,只能用繩索把人吊在半空,用鋼釺和鐵錘打炮眼,山石隨時會垮……”
逢山鑿路,遇水架橋,英勇無畏的鐵道兵向極限挑戰發起總攻,將忠誠與豪邁,鐫刻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
主展廳內,一尊《生死攸關》雕塑引人注目。1965年9月3日下午,樂山犍為籍戰士徐文科與戰友在樂山沙灣大橋灣隧道施工時,遭遇大塌方,碎石與橫木滾滾落下,生死攸關之際,他左手撐住身體,犧牲自己,護住了身下隊友。
更令人痛心的犧牲發生在關村壩隧道的修建過程中。
這是國內唯一洞中火車站——金口河關村壩火車站所在地,隧道全長達6107米,是成昆鐵路第二長隧道。1965年,關村壩隧道率先實現月百米成洞,帶動全線隧道快速施工。
“用汗水融化千重巖,用風槍打穿萬重山”——講到這裏,王幫華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
當時鐵道兵24小時兩班倒,日夜加班施工。為多往前進一米,戰士們不吃飯也要接着幹;接班的戰士肩扛風槍等在爆破現場,只要示意安全的綠燈一亮,立刻冒着硝煙爭分奪秒支起風槍開鑽。然而,關村壩隧道巖爆災害特別重,加之極度疲憊,28名鐵道兵倒下後再也沒有醒來。
博物館不遠處,有一棵華羅庚落淚樹。當年前來金口河考察的數學家華羅庚,目睹鐵路修建的場景後不禁流淚感嘆:“多難的數學題我可能能把它解出來,但是我無法解出鐵道兵戰士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資料記載,修建成昆鐵路,共有2000多人犧牲。這也意味着,平均每修建1公里,就有兩名築路戰士犧牲。
1970年7月1日,兩列火車分別從昆明和成都開出,勝利會師西昌。鐵道兵用血肉之軀,扛起了西南鋼鐵大動脈。
傳承精神
用奮鬥致敬偉大時代
參觀人羣中,一對母子也在認真聆聽。媽媽唐萍説,她是專程帶兒子從成都趕來的。
以前只是從新聞中看到中國基建的速度,精神力量來自哪裏?她決定帶兒子來到金口河,走進鐵道兵博物館,接受精神洗禮,讓兒子切實感受前輩的犧牲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以鐵道兵博物館為核心,金口河區正加快建設“一點一校兩片區”綜合黨性教育基地,為廣大黨員建設“精神家園”。
金口河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點,即鐵道兵博物館;一校,在博物館內建主題黨日活動中心,總結提煉鐵道兵精神,每月組織黨員幹部前來學黨史、聽黨課,分享學習鐵道兵精神的感悟;兩片區,即聯動三線建築片區——紅華記憶小鎮建金口河區委黨校,利用紅華職工生產生活片區進行主題黨性教育。
博物館旁的“峽谷第一村”永和鎮勝利村,曾是“懸崖村”。近年來,在脱貧攻堅政策支持下,村民陸續從山頂搬到成昆鐵路旁。“鐵道兵精神早已烙刻在人們心裏,成為脱貧攻堅的精神動力。”勝利村黨支部書記王勇説,靠發展特色種養業和旅遊業,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
傳承鐵道兵精神,用奮鬥致敬偉大的時代,2019年,金口河區實現高質量脱貧“摘帽”,在鄉村振興路上大步前行。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