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年一樣,東京的日本武道館在8月15日舉行了“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最受關注的要屬日本首相的致辭。這不僅面向日本國民,更被國際社會視為某種信號,透露着這個曾經對外發動殘酷侵略戰爭的國家今天是如何看待“戰爭與和平”。
但日本首相菅義偉的言行,招致了批評。菅義偉在致辭中避而不談日本對亞洲各國實施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歷史事實,更沒有提到反省與道歉。至此,日本首相已連續9年未在“8·15”致辭中提及“加害和反省”。不僅如此,日本數名內閣成員還參拜了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菅義偉以“自民黨總裁”名義送去了祭祀費,用意不言自明。
與這一幕相伴的,是不斷被重複講述的廣島和長崎的過去。作為原子彈爆炸地,廣島有一塊著名的紀念碑,上面有一句誓言“請安息,不再犯錯”。但這句話沒有主語,更沒有説清楚這究竟是誰的錯誤。同樣模糊的是,今天很少有日本人去追問被投原子彈的原因,也鮮有人在意這一歷史因果鏈條上顯著缺失的一環。
不僅如此,閃現在廣島和長崎上空的那兩道“無聲的閃光”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甚至反轉了日本人的歷史認知。6日和9日,廣島和長崎分別舉行了原子彈轟炸紀念儀式。德國駐日使館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出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源頭是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所引發的戰爭”,卻立刻引起日本網民的兇猛圍攻。
廣島核爆76週年,日本民眾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參加紀念活動 東方IC 圖
無論是儀式上高喊的空洞口號,還是“原子彈爆炸悲劇”背後的曖昧講述,都是日本在歷史認識上不斷開倒車的縮影。對普通日本人來説,日本在二戰中作為對他國“戰爭加害者”的形象,已經在歲月流逝裏日漸模糊。如果説,東京審判是從外部對日本的戰爭責任進行追究,一些學者所倡議的日本進行內部反省的“悔恨的共同體”,在戰後幾十年來依然難覓蹤影。
如今,日本總人口中約八成是戰後出生。由於歷史教育的缺失,不少日本年輕人對“過去”一無所知,一些人甚至形成了扭曲的歷史觀。戰後出生的日本人有責任正視歷史、吸取教訓、傳於後代。正如已故的日本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所説,“父輩傳承歷史,孫輩繼承歷史及其帶來的責任。這樣的紐帶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是理所應當的事。”東京大學教授高橋哲哉認為,戰爭責任是日本人無法迴避的,“為它羞愧,不要忘記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要一直作為今天的課題意識到這一點”。
而“政治如何肩負起對歷史的責任”,在一些人看來,已成為對日本的深刻追問。同樣曾是戰爭“加害者”,前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1995年訪問廣島時曾説,“不可以簡單地用一些偶然事件和行為的因果關係來解釋歷史,歷史包含着義務和責任。”
今天,日本究竟在紀念什麼?如果只看到落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而看不到南京的血淚,只停留在對“和平”的空泛理解而不深切反省對他國造成的苦難,一個離真實歷史越來越遠的日本也將難以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新民晚報記者 吳宇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