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一般來講,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任何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使無法做到“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還是大有可能,然而事實卻並非總是如此。環顧全球,資源極其豐富卻一貧如洗的國家其實並不在少數,比如,號稱“非洲明珠”的烏干達,無疑是鮮明的例子。
烏干達,是位於非洲東部的內陸國家,北鄰南蘇丹,東接肯尼亞,南連坦桑尼亞和盧旺達,西界剛果(金),國土面積約24.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430萬,首都為坎帕拉。烏干達是個以黑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全國約有65個民族,按語言劃分為班圖、尼羅、尼羅-閃米特和蘇丹4大族羣,其中班圖族羣約佔總人口的2/3,絕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英語、斯瓦西里語同為官方語言。
烏干達行政區劃圖
烏干達的歷史比較短,直到13世紀前後,境內才陸續建立起一些奴隸制酋長國,15世紀末到19世紀末,布尼奧羅、布幹達兩大王國相繼成為烏干達最強大的霸主,並使得當地的經濟、文化獲得較大發展。19世紀70年代,英國殖民者開始入侵烏干達,經過長達20餘年的鯨吞蠶食後,終於在1894年征服布幹達王國,兩年後又將控制權擴展至烏干達全境。
從1919年開始,烏干達掀起大規模的反帝反殖、爭取獨立的運動,經過數十年不懈的鬥爭,終於在1962年10月9日贏得獨立。烏干達獨立伊始實行聯邦制,依舊保留着布尼奧羅、布幹達等封建制王國,並由布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擔任聯邦總統。然而,僅過了4年時間,由總理奧博特領導的人民大會黨武裝便推翻穆特薩二世,隨即宣佈廢除各封建制王國,建立共和國。
烏干達前獨裁者阿明
雖然推翻王權統治,但新生的烏干達共和國局勢並不穩定,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裏,始終被內戰、軍事政變、民族衝突、對外戰爭所困擾,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並且數次摧毀國民經濟,尤其以大獨裁者伊迪·阿明執政期間(1971-1979年)為甚。隨着軍事強人約韋裏·穆塞維尼在1986年上台(至今仍在執政),烏干達的局勢才漸趨穩定。
平心而論,烏干達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35億桶,磷酸鹽2.5億噸,鐵礦石1億噸,石灰石2300萬噸,高嶺土2300萬噸,鹽2200萬噸,銅、錫、鎢、金、石棉、綠柱石的儲量也相當可觀。與此同時,烏干達還富含豐富的水利、漁業、森林資源,木材蓄積量達9億噸,並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絕佳條件。
烏干達油田
毫不誇張地説,如果上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的話,烏干達就算不能“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還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由於烏干達獨立後遭受曠日持久的戰亂、治安情況令人堪憂、基礎設施薄弱、吏治腐敗、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導致它雖然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但在獨立近60年後,卻始終沒有擺脱一貧如洗的窘境。
時至今日,烏干達依舊是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不僅經濟基礎薄弱、結構單一,而且管理方式落後、生產效能低下,科技水平更是無從談起,以至於不少地區依舊停留在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原始社會階段。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烏干達在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643美元(約合4501元人民幣,僅相當於中國的1/16),人均日收入僅有12元,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烏干達貧民窟的孩子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致烏干達民生維艱,而動盪不安的時局又為社會治安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影響民眾的幸福感。截至目前,烏干達的貧困率為31%,文盲率為33.2%,青年失業率高達80%,平均每萬人僅擁有1名醫生,新生兒死亡率為54‰,人均預期壽命僅有53.5歲,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2019年度人文發展指數,烏干達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59位,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烏干達政府的“不二之選”。在眾多的援助國中,美國的援助額始終高居首位,而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於幫助烏干達度過難關,但不可能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要想實現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鍵還得靠自己。
穆塞韋尼在烏干達執政已近40年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烏干達政府近年來在致力於國內和解、保障社會安定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林漁業的投入,大力發展礦業和旅遊業,並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使得經濟發展略有起色,財政狀況有所好轉。然而,由於烏干達長期內戰造成的損失過於沉重,加之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科技水平極其落後,要想徹底擺脱貧窮、走向小康,絕非朝夕之間所能實現。
參考書目:《列國志:烏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