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基層事難辦,各自都有理?
基層事難辦,各自都有理?
半月談記者 何偉 王建 字強
“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國各地推進,給羣眾辦事帶來了便利。但半月談記者發現,基層問題解決無門不僅依然存在,而且相關部門難辦事往往還“各有説法”“理由充分”。此種怪現象削弱了羣眾的改革獲得感,亟待施政者關注。
1
看似都有理、都有依據,
就是辦不了事
政策基層説了不算,事也不能辦。半月談記者查閲西部某縣一個自然保護區確界方案材料瞭解到,這一保護區與一鎮行政區域重疊,含鎮政府駐地及1個社區、12個村民委員會。
“不少村民種植的商品林都被划進了保護區。”一名林業大户説,目前每畝桉樹銷售收入約6500元,他幾年前借款租賃土地種植400多畝桉樹,被新劃入保護區後全面禁止砍伐,共計損失260多萬元。
多名受訪村民説,當地土地資源少,農民除了林地經營收入,其他經濟來源很少。林地被劃入自然保護區,一年生態補償金低於20元/畝,而經營收益是補償金的數百倍。
村民和種植大户找鄉鎮黨委政府、縣自然資源局、縣人民政府要説法,這些部門回覆,基層解決不了,需要省區一級有關廳局解決。村民和種植大户又找到省區有關廳局,這些廳局卻表示,國家政策尚未明晰,目前無法解決。最後只得上訴到縣法院,但縣法院立案一年多不開庭,村民很無助:“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
改革配套跟不上,造成服務出現真空地帶。“我向車管所投訴檢測站可能存在‘暴力檢測’,一週多時間都沒答覆。”西部某城市市民黃先生向半月談記者反映。
“我們只負有監督檢測站檢測流程和數據是否合理可靠的職能,並不具備對檢測站服務的監督能力。”西部某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副所長説。原來,隨着我國車檢制度的改革,相關監管職能進行劃分,車管所、市場監督管理局、環保局等機構分別負責,並沒有統一的投訴受理渠道。
無獨有偶。黑龍江農墾、森工原先政企不分,承擔着很多政府功能,隨着深化改革,部分屬地政府接收移交的職能後未能及時跟進服務。某林業局的一名幹部説,現在百姓辦事都要到地方辦,不僅要多跑路,有時還找不到門路。“我家賣房,買方已付90%的購房款,但至今辦不了房產證過户。房產交易部門説業務還在移交、對接,而林業局説職能已移交出去,現在辦不了。”家住大興安嶺林區的一名居民説。
2
基層事難辦,痛點何在
半月談記者發現,之所以出現“基層事難辦還各自都有理”的現象,機械執行政策、工作條塊分割是主要原因。
政策規定“很剛性”,基層缺乏執行靈活性、主動性。一方面政策規定等約束過剛,基層在事情的解決上沒有話語權,不願多事找麻煩;另一方面,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參考指導,基層害怕擔責,不願去創新手段加以解決。
單打獨鬥,部門聯動少。隨着社會發展,很多問題往往涉及多個業務領域,一個部門單打獨鬥很難有效解決。雖然有聯合執法隊、“吹哨報到”等創新實踐進行一定的條塊整合,但遇到問題時,部門之間主動聯動相對較少。
雲南昆明某小區業主委員會因不滿服務質量,欲更換物業服務公司,經過多輪談判、調解以及訴訟後,老的物業公司依然拒絕退出。長達數年的“拉鋸戰”,涉及多個部門,它們從各自職能職責角度出發,所採取的工作方式方法並沒有過錯和不足,但就是沒有把問題妥善化解。
3
提速“放管服”改革,
加強工作的主動性
長期以來,有些地方政務管理和服務工作存在“管理分散、辦事系統繁雜、事項標準不一、數據共享不暢、業務協同不足”等問題,造成了企業、老百姓辦事“來回跑、多次跑”,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不高。
專家建議,進一步深化“放管服”綜合改革,要從企業、羣眾反映的職能部門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中梗阻”問題入手,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廣西社科聯研究員成偉光認為,最大問題還是觀念。窗口單位要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對政府服務進行再優化,打造具有公信力和強大執行力、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