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王劍 葉美琪
7月25日是“世界預防溺水日”,旨在提醒全球人民增強預防溺水安全意識。大暑季節,許多人選擇去游泳來消暑降温,在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輝提醒大家溺水施救應見義智為!
據李輝介紹:“記得在2020年6月21日,重慶潼南區的8名小學生相約去河灘玩耍,期間有一名學生不慎失足落水,旁邊7名學生前去施救,最終施救學生一併落水,8名學生均溺亡。這種一人落水,施救者下水救人最終卻一併溺亡的新聞屢見不鮮。”
李輝指出,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稱讚和肯定,但不考慮自己的施救能力而貿然下水救人則是不值得提倡的行為。一方面,自身施救能力不足,如果奮不顧身地前去施救,不僅無法救出被困者,反而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倖存者可能是被困者唯一能夠尋求救援幫助的人,如果倖存者也不幸遇難,那最後的一絲救援希望也將熄滅。
因此,面對有人溺水被困,我們不僅提倡見義勇為,更要提倡見義智為。
會游泳≠會施救
很多人覺得自己會游泳,見有人溺水則二話不説跳水救人,最後人沒救成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其實,會游泳≠會施救。
我們在發現他人溺水時,首先需要評估自己的施救能力,會游泳者也是如此。這是因為遇險者在水中掙扎時會有很強的求生欲,無意識的掙扎容易傷及救援人員。且水中救援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反覆的訓練之後才能掌握,非專業人士一時間難以學會。此外,水域情況、救援中的突發情況更是我們一般人無法預估和處理的,稍有不慎,下水救人不成反而可能一併溺亡。
那遇到有人溺水,我們如何科學並安全地施救呢?
當我們發現有人溺水時,應立刻大聲呼救,讓更多的人蔘與急救,並馬上向遇險者拋擲漂浮物,如救生圈、空桶、木板等,讓這些漂浮物幫助求救者浮出水面。而如果求救者離岸邊不遠,可以考慮將繩子扔給他,或將長棍伸向他,在確保自己能夠站穩的情況下,將他拉到岸邊。
當遇險者被救上岸後可以這樣做
立即判斷患者的意識情況,如果溺水者沒有神志和呼吸,應該儘快實施心肺復甦救治。這時候,不能“控水、倒水”,馬上心肺復甦才是唯一的搶救措施!
無論是否要進行心肺復甦,都要檢查溺水者的口腔,清除口腔和鼻腔內的雜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並解開溺水者的衣釦、領口,解除呼吸限制。
脱除潮濕衣物並保暖。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及時脱下並給其覆蓋上乾燥的衣物並保暖,防止產生低温傷害。
如果在水中發現溺水者已經沒有呼吸,不建議在水中進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復甦,因為這種水中的急救措施質量不保證,同時也延誤了溺水者上岸救治的時間。
無論溺水者是否感覺異常,上岸後都應該勸誡溺水者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防止遲發性的肺部損傷。
編輯:孫唯
【來源:金羊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