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9月16日,瀋陽桃仙國際機場,秋雨綿綿。
11時許,搭載88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降落機場,並緩緩通過象徵着最高禮遇的水門。跑道上空,兩架護航的殲-20戰機超低空通場飛行,致敬先烈。
現場人員肅立雨中,接迎烈士回家。在志願軍老戰士及烈士家屬身後一排,兩位來自香港的青年代表曲木之懿與姜霏梵滿懷崇敬,靜靜地注視着禮兵戰士將一具具烈士遺骸棺槨從機艙內抬出,每具棺槨上覆蓋着的五星紅旗格外鮮豔。
“我們感到非常激動、自豪。”儀式結束後,曲木之懿和姜霏梵在接受南方網、“今日香港地”記者訪問時説,能參與這一歷史時刻深感光榮。據悉,他們是首次參與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的香港學生代表。
曲木之懿(右)與姜霏梵(左)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參與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
接迎英雄回家傳承愛國精神
曲木之懿,香港培僑中學中四在讀學生。姜霏梵則是他的中學師兄,目前就讀於復旦大學二年級。二人作為香港培僑中學的代表,參與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
“雖然在雨中站立很久,但並不覺得累。因為我深知,正是因為他們的流血付出,才有我們如今安定和諧的生活。所以我很榮幸能站在現場接迎烈士回家。”曲木之懿與記者分享了他參與儀式的感受。比他年長几歲的姜霏梵,心情卻有些複雜,“一方面感到開心,因為烈士們葬身異國他鄉這麼久,終於能魂歸故里。我想這也是他們當年的願望,離去是少年,歸來是英雄。但我明白那場戰爭是多麼的殘酷,他們的青春永遠被定格在戰場上,想到這裏我的心情沉重起來。”姜霏梵説。
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戰爭結束,官方記載有130餘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輪流參戰。但鮮為人知的是,香港培僑中學曾與志願軍緊密相連。據校方統計,該校有20多位校友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或期間參軍。
“他們中不少人負責翻譯,還有人在政治部從事文書工作。”正在復旦大學修讀歷史的姜霏梵告訴記者,中學期間就曾通過培僑中學收藏的剪報資料及老學長們的回憶錄,瞭解當時他們投身抗美援朝的經歷,心中一直滿懷着崇高的敬意。“很多老學長都提到過,當年的制空權在美軍手中,他們的轟炸機對志願軍狂轟亂炸,令部隊遭受巨大損失。今天,當空軍‘雙20’列陣長空,迎接烈士遺骸回國時,我看到坐在前排的老戰士們都非常激動。我能感受到他們看見今日國家強大的喜悦之情,想必這也是對革命先烈的一種告慰。”
中學時期的姜霏梵,代表培僑中學參加歷史問答比賽。
姜霏梵説,雖然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自幼對內地文化及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因為我的外公外婆與當年的培僑校友一樣,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便響應國家號召從香港回到內地,支援祖國建設。”他説,祖輩的事蹟成為他學習的榜樣,希望能沿着他們的足跡去為國家出一份力。“我從小就愛看歷史書籍,中學時候選擇了中國歷史這一科目,在畢業之後,我就到復旦大學修讀歷史。”
目前在培僑中學就讀的曲木之懿,出生於四川,是一位彝族少年,在小學一年級時隨父母來到香港定居。“當時父母想豐富我的國際視野,但對於國家歷史的瞭解也絲毫沒有減少,特別是我爺爺那一輩人的故事。”
曲木之懿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參與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
曲木之懿的祖父曾在紅軍長征途經四川涼山彝區時加入革命隊伍。雖然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已離世,但曲木之懿從小就聽家中長輩講述祖父的英勇事蹟,因此對那段革命歲月充滿敬意。“當禮兵戰士將裝有烈士遺骸的棺槨從機艙內抬出,大家莊嚴肅穆地鞠躬時,我感覺非常震撼。我在現場還聽到了老戰士接受採訪時説的話,就好像過去聽到的故事出現在我的面前一樣,我可以看到他們血戰沙場,奮勇殺敵的樣子。”他説,隨着年歲漸長,加上在學校的學習,他對抗美援朝戰爭有了更深的感悟。“志願軍們英勇無畏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傳承了下來,一代代的中國年輕人不畏困苦、肩負使命,這種傳承令我非常感動,更是我前進的動力。”
瞭解抗美援朝歷史就是一次很好的國民教育
談及愛國情懷,姜霏梵與曲木之懿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除了家庭薰陶及自身興趣,更與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雖然他倆成長軌跡不同,但都是學校升旗隊的骨幹隊員。
作為升旗隊的創建人之一,姜霏梵首次將中式步操引入學校的升旗禮。“從英式步操到中式步操,不僅是形式的轉變,更拉近了我們和祖國的距離,加深了對國家的瞭解。”曲木之懿告訴記者説在加入升旗隊前,學校會教授一些國防和國情知識,讓隊員更加了解時事動態。
“這次參與迎回儀式,我認為是我們對老學長愛國精神的一種傳承。我也希望通過校友間的紐帶,能讓更多的學弟學妹們走入一段歷史,瞭解過往,不要忘記歷史。”姜霏梵説。
師兄的講話令曲木之懿頗有感觸,“這次迎接志願軍烈士回家,本身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希望能將這次經歷與老師、同學們分享,激發他們對於這段歷史的興趣,去更多的瞭解先輩們的事蹟”。
在距離瀋陽桃仙國家機場3000公里遠的香港寶馬山,姜霏梵與曲木之懿的母校培僑中學便坐落於此。通過現場直播,學校師生同步收看了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在儀式開始前一天,我製作了一段視頻,給同學們普及抗美援朝的歷史。”培僑中學歷史科教師穆家駿告訴記者。
穆家駿表示,在現時的課本中,對於抗美援朝只是“輕輕帶過,可能一兩句話就説完了”,但是通過今天的這場活動,卻讓學生們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瞭解抗美援朝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熟悉,更加可以幫助他們認清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當時不僅有培僑學生參加志願軍,還有一批像霍英東一樣的愛國商人捐贈物資,支援國家。在港英時期,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香港人堅持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去保家衞國?我想這段歷史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國民教育。”穆家駿説,“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毫無國家觀念,只想着個人利益的話,我想這個教育是不成功的。我們的教學宗旨就是培育真正為國家服務的人才。”
體驗式教育加強學生家國情懷
在香港培僑中學主教學樓的樓頂,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鮮豔奪目。作為傳統愛國名校,培僑中學是全港最早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愛國主義教育是這所學校不變的本色。“我們不僅要做好課堂內的教學,還要做好課外的體驗式學習。”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説。
伍煥傑表示,為了讓學生們有更好的體驗,學校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及老校友的動人故事,並編輯成文字或視頻,“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動容,當時有兩位老學長為了給國家捐款,他們兩人午飯就合吃一份飯,把省下來的那份午飯前存起來捐給了國家。雖然這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卻是發生在我們培僑人身上真實的故事,所以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們對這段歷史的共情。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從升旗隊到內地軍訓體驗,培僑中學對於開展愛國教育從未停步。比如,該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每一個內地城市,都有一個結對的姊妹學校,以便於在校的學生“走出去”,去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科技發展、創新機遇,思考兩地差異,取長補短。“在祖國的發展歷程中,香港同胞從未缺席。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像姜同學和曲木同學一樣,能去更多內地城市,感受發展,體驗生活,瞭解國情。更關鍵的是,要了解自身的發展空間在哪裏,機遇在哪裏。”伍煥傑説。
來源:南方網
編輯:范家樂
責任編輯:範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