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立起來了,炊煙燃起來了。”連日來,記者走進漾濞地震災區,鄉村集中安置點集體“大鍋飯”吃得熱熱乎乎,縣城集中安置點有盒飯供應,商店開門、菜場營業,全縣物資保障充足,羣眾生產生活秩序井然。
搶在下雨前搭好帳篷
5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秀嶺村委會秀嶺村民小組,趙春麗、趙春斌兩姐弟胸佩黨徽,正帶領集中安置點的村民們用帆布搭建臨時廚房。“一下雨,露天廚房就不方便使用。今早我專門回家,從倒塌的土牆下翻出了這兩卷帆布。”趙春斌平日在巍山打工,22日一早專程趕回秀嶺村,幫助村民抗震救災。天氣預報説24日有雨,他們要趕在下雨前搭建好安置點22户村民共同使用的臨時廚房。
24日中午,記者來到漾濞彝族自治縣人和廣場安置點,居民施繼權一家正在帳篷裏吃盒飯。他説:“早點、午飯、晩飯都有提供,有時自己去拿,有時志願者送來,除了中午天氣有點熱,生活在這裏挺踏實的。”人和廣場是漾濞縣城中最大的一個居民集中安置點,共有161頂帳篷,22日凌晨4時開始對民眾開放,當天就住滿。安置點每天下午6時以後統計清理,將空置的帳篷優先安排給老人和兒童居住。“周邊的老百姓都是安置對象,帳篷裏有摺疊牀、棉被,定期進行方便麪、麪包、火腿腸、礦泉水等物資發放。”在人和廣場安置點為羣眾提供服務保障的漾濞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範曙程介紹,安置點專門設立了黨員服務站,成立了包括工作人員和安置居民的40人黨員先鋒隊,為安置點羣眾提供服務。
救災物資當天到達當天分發
“我已經連續3天3夜在這裏忙碌。”24日上午,記者來到漾濞縣救災物資儲備中心,一身疲倦、聲音嘶啞的漾濞縣發改局副局長蒙紅軍介紹了震後救災物資接收發放情況。
21日晚強震發生後,蒙紅軍第一時間趕到平坡救災物資儲備點,連夜將413頂帳篷發往震中所在地秀嶺村。22日凌晨3時30分,第一批救災物資到達後,蒙紅軍就一直堅守在漾濞縣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組織應急物資的接收發放。
“救災物資當天到達當天分發。22日到達和分發的物資最多,車輛川流不息,大車小車三輪車全部擠滿。23日誌願者最多,在儲備中心搬運物資的志願者多達五六百人。”蒙紅軍説,“22日開始又增加了馬廠救災物資集結點,救災物資直接發放到了鄉鎮。”
正在縣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忙碌的漾濞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霍燦軍已經4天3夜沒睡覺。地震發生後,他就一直忙着蒐集受災情況,將縣紅十字會1100包“博愛家庭包”、1000件衝鋒衣、300頂帳篷等救災物資送到災區,聯繫接收社會各界救災捐贈。他説:“我們紅十字會接收到的救災物資,共有應急食品、應急物品20多個品種,當天接收、當天發放,首先保證蒼山西鎮16個村委會和應急部門。”
菜場蔬菜品種豐富
24日中午,記者在漾濞縣城街頭看到,街道兩側的商鋪已陸續開門營業,超市中物品豐富,各種生活用品都能買到。
在縣城中最大的農貿市場——脈地車站農貿市場,攤位上擺放着小瓜、萵筍、白菜等各式新鮮蔬菜,門口還有賣米涼蝦的小攤販。
正在賣毛豆和白菜的陳大媽告訴記者,毛豆5元一斤,比震前漲了5角錢;白菜2元一斤,也比震前漲了5角錢。地震後她休息了一天,昨天開始就來擺攤賣菜了。她説:“我家住在小街,房子已經成了危房,晚上都住在帳篷裏。白天我待在帳篷裏也沒事,就來這裏賣菜。這幾天,1/3左右的攤販已經回來營業了,除了豆腐沒人做,平時市場裏賣的蔬菜都能買到。”
雲南網記者秦蒙琳博達黃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