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潭公園變身“吃喝街”:改造“乏資”不是違規管理擋箭牌

近日,成都百花潭公園內新開了多家酒吧、餐廳,引發輿論關注。堪稱“古、文、靜、雅”的百花潭公園,變身餐館、酒吧林立的“吃喝一條街”,無疑能為百花潭公園管理部門集聚不菲的財富,然而,發得快的同時,也要兼顧遊客權益保護的温度,主動對“變身”説“不”。畢竟,遊客興致盎然才是最美的百花潭。

輿論對這一事件的強烈關注,反映出公眾對公園管理的美好期盼:百花潭公園清幽怡人、鳥語花香,留下了不少文人雅客的足跡;既是公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也承載了眾多“老成都”的美好記憶——嚴格管護、合理使用,保護文化、傳遞文明。

任何發展都不能置原則於不顧。百花潭公園在管理上遇到了資金不足,需要在發展上下功夫。但那要遵循一個原則,即2013年住建部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園建設管理的意見》:嚴禁在公園內設立為少數人服務的會所、高檔餐館、茶樓等;嚴禁利用“園中園”等變相經營;禁止將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資產轉由企業經營、將公園作為旅遊景點進行經營開發;嚴禁違規增添遊樂康體設施設備以及將公園內亭、台、樓、閣等園林建築以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轉交營利性組織或個人經營。唯如此,才能確保公園姓“公”,不與其公益性及服務遊人的宗旨相違背。拿資金不足為由搞違規經營,於法不合,民心不容。

公園管理走了樣,這不僅是對發展的誤讀,更是對羣眾利益的公然侵害。鳥語花香少了,油煙噪音多了,還有多少人願意到這裏遊玩。如果更甚,這些餐館和酒吧是否還能維繼?留下的爛攤子又將花誰的錢來治理?曾經先發展後治理的教訓還不夠深刻?

前人留下的每一筆文化遺產都需要珍惜。當擬定改造提升計劃的時候,是否有必要徵詢公眾意見;在引入企業經營的時候,是否進行了必要監管;當羣眾用各種渠道反映問題的時候,是否就真不知道,或添置幾幅畫、幾盆花來應付……都需要公園管理部門反思。

成都,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僅是因為她蓬勃的經濟發展活力,更是由於她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休閒愜意的慢生活。如果我們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那麼,成都的魅力是否不減?恐怕到時,別説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不想來都難説清。

經濟發展的背後,是大家的共同奮鬥。這其中有你、有我、也有他。享受發展的紅利,是每一個成都人的權利。如果繼續為了個人、小集體置公眾利益於不顧,不思不改,必受公憤與嚴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9 字。

轉載請註明: 百花潭公園變身“吃喝街”:改造“乏資”不是違規管理擋箭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