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更多新聞↑
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高,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人居環境更加美好,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多位專家圍繞《意見》中的各項重點內容,就“如何實現城鄉綠色發展”這一主題建言獻策。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是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由之路。《意見》全面系統地從區域、城市、社區、鄉村、綠色建築等構建了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轉型的基本方法論,對我國城鄉綠色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推動“城鄉一體”並“各美其美”
城鎮和鄉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空間,是人居環境的重要形態。在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整體與局部、公平與包容、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的城鄉關係。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表示,《意見》將“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作為重要內容,抓住了鄉村是綠色發展的生態基底,是消除和平衡城市碳足跡、碳排放的生態屏障的關鍵。
周嵐認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需要統籌好城市和鄉村、村落與自然、保護與發展、傳統與現代、建設與治理等5個方面的關係。既要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聯動發展,又要防止採用城市的手法規劃建設鄉村,以形成城鄉有別、城鄉互補的人居環境,推動“城鄉一體”並“各美其美”。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彭高峯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消耗總量多,如果不改變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那麼綠色發展很可能成為新的“卡脖子”問題。他建議,要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讓城鄉更安全、更宜居;要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讓市民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
文化是城市和鄉村的靈魂。對於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潘安認為,新時期城鄉風貌特色的營造,應該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文脈承傳,彰顯本土特色。需建立城鄉文化保護體系,傳承歷史文脈,在規劃、設計或改造舊城區時應尊重城市傳統,善待城市歷史,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在新區建設中要注入傳統的風貌元素,讓未來城市充滿歷史感。
推動建築產業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在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中,《意見》將“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作為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中國建築集團首席專家、戰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葉浩文認為,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發展理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必須摒棄傳統粗放的老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通過轉型升級推動形成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新型建造方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培育和推廣綠色建造方式上來,推動建築業加快實現產業升級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高質量發展。
具體到實施方式上,葉浩文建議,可通過綠色策劃、綠色設計、綠色建材選用、綠色生產、綠色施工、綠色交付的一體化綠色統籌,實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資源循環利用,並通過發展裝配式建築、信息化技術、建造管理集約化、建造過程產業化,提高行業標準化程度、產業協同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實現整體生態效益最大化。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清勤指出,綠色建築的評價指標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方面,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這個基本原則,着眼於提高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地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推動城鄉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
推動城鄉美好環境建設,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廣泛參與。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導,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李郇表示,美好環境是城鄉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結果。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是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李郇建議,要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領導作用以及羣團組織建設落實到社區,將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資源和平台下沉到城鄉社區,將服務覆蓋到每一位居民,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美好環境。同時,“共建共治共享”能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通過每一家、每一户的共同努力,把城鄉建設的綠色發展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中去。
在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方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由消費端的綠色化倒逼生產端的綠色化,促進消費側和供給側共同減碳,能更有效地助力我國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對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期盼,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居民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的價值觀轉變。
相關閲讀
一圖讀懂《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