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結束!迎來易犯病的34天,這6件事不能做!

  8月19日是末伏的最後一天,長達40天的“三伏”終於從人們的生活中走了出來,8月20日出伏,宣告今年的伏天正式結束。

  是“最兇險的34天”?

  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23日秋分,正是夏秋交替時節,這34天是一年中氣温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

  早晚涼爽,晝夜温差逐漸拉大,這正是所謂的“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而這樣的晝夜温差,最受影響的就是血壓。

  專家指出,“秋老虎”這種天氣白天悶熱、高温,但早晚涼爽,一天中的氣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時候。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伏,代表一年中“宜伏不宜動”的最熱時日,每年的“三伏”大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告別了“三伏”,是不是意味着告別了夏天呢?羅澍偉認為,理論上説應是如此,而且今年出伏後的第四天,就將迎來標誌着暑熱行將結束的“處暑”節氣。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仍會處在炎炎夏日當中,不會馬上涼爽,人們還要當心“秋老虎”發威。

  所謂“秋老虎”,是指出伏後短時間回熱到35攝氏度以上的天氣,大多發生在每年公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氣候特徵是早晚清涼、午後高温暴曬。

  

三伏天結束!迎來易犯病的34天,這6件事不能做!

  ↑製作:方金洋

  出伏後,6件事不能做!

  1醒後立即起身

  天氣逐漸轉冷,經過一晚上的人體處於靜止狀態,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發生幾率大,也有可能會加劇供血不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2一大早去晨練

  夏秋交替季節,温差逐漸加大。有些人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從而增加了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3渴極了猛灌水

  高温天出汗多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4剛吃飽就午睡

  季節交替之際,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午時午睡半個小時左右很有好處。但忌餐後即睡。因為中午温度高導致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加上飽餐後血液湧向消化器官和大腦爭血,此時入睡便有誘發腦梗死的危險。

  5短褲背心繼續穿

  出伏後,早晚比較涼快。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如果繼續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6夜晚還開空調

  出伏後,儘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以免半夜時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內臟、經絡和骨關節,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秋老虎’有時來得早,有時來得晚,有時還會去而復返。清代的《清嘉錄》總結説:‘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秋老虎’帶來的暑熱天氣依然要維持半個月以上,但總的來説空氣濕度大減,晝夜温差開始增大。”羅澍偉説。

  出伏後天氣日漸乾燥,人們易患乾咳少痰、口乾舌燥、鼻咽不適等“秋燥”之症;又由於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易感疲勞,也就是民間常説的“秋乏”。

  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説,對付“秋燥”,首先是及時補充身體水分,經常喝稀飯、清茶、菜湯、豆漿等;常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蘿蔔、蜂蜜、菠菜、番茄、芹菜、薯類、蓮藕、銀耳、百合以及各種新上市的時鮮水果;一日三餐,應多清淡,少油膩,注意增酸少辛,合理飲食。

  為有效驅除“秋乏”,羅澍偉建議,若遇天高雲淡的爽朗秋光,要到户外走走,適當做些有氧運動,如爬山、慢跑、散步、做操等;經常按摩和梳理頭髮,保持頭腦清醒;適時調節情緒,保持良好心境,緩解壓力;注意勞逸結合,早睡早起及午間小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0 字。

轉載請註明: 三伏天結束!迎來易犯病的34天,這6件事不能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