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出入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絕大多數被收集的紙質個人信息定期銷燬;律師:商家收集信息後倒賣或泄露屬侵犯個人隱私權

“最近幾個月,各種推銷電話明顯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存在這樣的煩惱。疫情早期,在“健康碼”尚未普及之時,不少市民曾在出入餐廳、商場等公共場所時留下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被如何處理,成為不少市民關心的問題。

記者近日探訪京城27家快餐店、商場、辦公大廈發現,絕大多數被收集的紙質個人信息被留存,其中部分定期進行銷燬。此外,記者探訪發現,個別寫字樓的登記現場信息保護措施不足,登記簿被隨意攤開放在桌上。

探訪1

寫字樓紙質版個人信息已上交物業

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早期,市民進出不少餐廳、商場、寫字樓大廈等公共場所,需登記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紙質版個人信息才可進入。

對於之前登記的紙質版個人信息,記者詢問的7棟寫字樓全部留存,工作人員均表示,紙質版信息已上交物業保存管理。10家大型商場中,有兩家仍留存紙質版信息。10家餐飲店中,有4家店鋪仍留存紙質版信息,其中吉野家磁器口店表示,信息目前在店裏留存,需要聽相關部門和公司的整體安排。

另外,在商場經營某快餐連鎖店的高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店鋪開設在商場裏,顧客進店之前已在大門口登記過信息,所以店內未要求顧客二次登記個人信息。

探訪2

處理紙質版個人信息大多是定期銷燬

記者探訪瞭解到,除了歸檔留存,這些紙質版個人信息的處理方式多為定期銷燬。

餐飲店方面,信息銷燬頻率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如慶豐包子鋪崇文門店的工作人員表示,之前登記的紙質信息均手撕銷燬,留存不超過一個月。永和大王建外soho店之前的紙質版信息同為留存一個月,待相關部門檢查後銷燬。和合谷幸福大街店的信息留存時間較長,工作人員介紹,店內6月前的信息已手撕銷燬,新登記的還留在店裏,過段時間也會銷燬。

大型商場的信息銷燬頻率多為半年到一年不等。其中,銷燬最頻繁的是住總萬科廣場,為一個月或者半個月銷燬一次;時間較長的有新世界百貨崇文門店,為3年銷燬一次,合生匯為5年銷燬一次,因此目前信息先做歸檔處理。

此外,王府井東方新天地、新世界百貨崇文門店、北京國貿商城工作人員均表示,顧客登記信息主要的銷燬方式是碎紙機,不會不經處理就直接丟棄。

而在寫字樓方面,記者詢問信息歸檔物業後將如何處理,富華大廈物業管理人員介紹,目前信息還需要暫時保存以防相關部門調取,具體保存時間暫無明確。另外多棟寫字樓的工作人員也給出了類似答案。

探訪3

北京健康寶掃碼代替填表

目前,多數記者探訪地點的門口已經沒有了用來登記顧客信息的紙質本子,取而代之的是印有北京健康寶的二維碼,有的還配有提示牌或提示廣播,但部分餐飲店並沒有人監督顧客是否掃碼。

在位於東四十條地鐵站附近的富華大廈門口,記者看到登記台上放有一本有封面遮擋的人員出入登記表,已登記的個人信息無法被輕易看到。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專門用於老年人信息登記的表格,非老年人不允許使用。

在旁邊的首創大廈,紙質登記信息表則毫無遮擋地攤開,來訪者的姓名、電話、身份證號、居住地等信息可以被登記者或經過的人員輕易看到。

追問1

登記個人信息如何使用?

“填寫信息是用於疫情流調”

疫情早期,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當時是怎麼使用?國航大廈、亮馬河大廈等一些寫字樓的工作人員均表示,填寫信息是用於疫情流調。

此外,西單商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疫情期間進行信息登記由上級部門進行統一要求,以便進行疫情追溯等工作。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也表示是為了疫情防控。“主要是流調,比如出現疫情了,可以追溯患者的生活軌跡,我們保存信息也是方便上級部門流調使用。”肯德基一工作人員説。

記者查詢發現,在今年2月北京市城管執法局會同多部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務樓宇、商場和餐館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中,明確商務樓宇(含寫字樓、辦公樓)要管住商務樓宇入口。對外來訪客應當如實登記姓名、來源地、聯繫方式等信息。在今年7月北京市商務局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三級應急響應下商場、超市防控指引》中,明確利用“北京健康寶”登記驗碼,對健康碼異常者勸離。但對於紙質登記以及登記信息保管等內容均未提及。

追問2

如何防止顧客信息外泄?

“餐廳不會把顧客信息給任何人”

記者從肯德基、麥當勞獲悉,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公司統一安排,對客户信息定期進行銷燬。“我們絕對不會外泄的,銷燬也是按照公司規定,您在疫情前期來登記的紙質版信息已經銷燬,現在來查的話就已經沒有了。”肯德基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當記者提出“顧客信息會不會被泄露”的擔心時,肯德基百環店的相關工作人員稱:“餐廳不會把顧客信息給任何人,也不會把信息錄入電腦。”

麥當勞一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有相關規定,不可私自留存客户信息。“當時登記紙質版信息時,門口有專門的員工盯着,晚上就會收起來。”

亮馬橋地鐵站附近的中遠幸福大廈物業管理人員表示,該單位在信息保存管理上有相關規定,個人信息保密,不允許私自抄寫打印,所有信息均會歸檔,目前鎖在檔案室。

■ 觀點

信息被泄露 取證是難題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商場、餐飲店、寫字樓收集的顧客個人信息,多為自行封存。

如果出現信息泄露情況該如何處理?記者致電12345,希望瞭解某寫字樓紙質登記信息去向及如何防止信息泄露。該寫字樓所在街道信訪辦工作人員向記者反饋稱,疫情期間保存的個人信息會先在辦公室保存一週,便於疫情檢查調用,一週之後歸檔、存入檔案室,五年後非重要檔案將統一銷燬。

該工作人員表示,小規模單位的少量個人信息,泄露可能性和危險性反而較小。即便沒有疫情,信訪辦也會定期對信息使用保存規範進行檢查。

針對疫情期間個人登記信息的保存保密要求,對方表示目前並沒有。但關於登記信息保存管理有統一標準,各單位之間可能在存入檔案室的時間長短等問題上有些微小差別,例如街道辦事處由於頻繁調用信息的需求,基本每年存檔一次。

“很多情況下,收集或者知悉用户個人信息的主體並非唯一,所以即使用户懷疑某個主體泄露了其個人信息,基於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規則,也需要提供確鑿的證據予以證明,但是因多數用户的取證能力和取證手段有限,通常難以獲得相關證據,這是用户對於個人信息泄露進行民事維權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説。

趙佔領表示,根據被遺忘權規定,只有在電信與互聯網用户個人信息保護規定裏,用户可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將所收集的個人信息進行銷燬或者刪除。

但是商家收集信息之後沒有妥善保管,將個人信息倒賣或者泄露出去,就是侵犯個人隱私權,如果商家倒賣個人信息甚至會構成刑事犯罪。(記者 羅曉靜 應悦 馬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