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環球深壹度 | 美國基礎設施有多差?你或許想不到

由 湯生 發佈於 綜合

  文|歐陽為 新華社國際部經濟問題首席調研員

  繼今年2月得克薩斯州大面積停電事故之後,近期發生的佛羅里達州住宅樓坍塌事故再次暴露美國基礎設施窘境。

  一方面,美國基礎設施已嚴重老化,其破舊不堪不僅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梗阻;另一方面,在美國政治極化加劇、財政赤字高企背景下,政府重振基礎設施的努力面臨巨大挑戰。

  這張當地消防局6月25日發佈的照片顯示,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戴德縣一棟發生局部坍塌的住宅樓。新華社發(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戴德縣消防局供圖)

 “汽車跳,紐約到”

  美國民間流傳着一句話,“汽車跳,紐約到”,意思是當你發現路越來越差,坑越來越多,就説明紐約快到了。大面積停電、水壩失修潰決、道路損毀、交通堵塞、高鐵建設延宕……美國基礎設施現狀觸目驚心。

  據統計,美國近四分之一的橋樑存在問題,其中10%屬於結構缺陷,14%屬於功能過時;超過一半的致命交通事故與道路設施條件差有關;客運列車的平均速度僅為歐洲的一半

  美國存在明顯的“寬帶鴻溝”,農村和低收入社區缺乏高質量的網絡基礎設施。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約1800萬美國人無法使用任何寬帶網絡,其中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地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就美國基礎設施狀況定期編制“成績單”,從“A”至“F”分成六個級別,每4年進行一次評估。

  2020年10月31日,在美國華盛頓,鳥兒落在白宮附近一座停止施工的吊車上。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在其2017年的報告中,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將美國基礎設施平均級別定為“D+”,這一評級意味着基礎設施條件“大多低於標準”,表現出“嚴重惡化”,具有“很大的故障風險”。2021年的評級略有提升,為“C-”,即“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這是近20年來,美國基礎設施評級首次跨越“D”級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各項基礎設施普遍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按照基礎設施質量指標衡量,美國在全球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5位大幅下滑至2019年的第13位,落後於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

昔日“基建狂魔”缺錢

  美國曾被稱為“基建狂魔”,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起步較早,一度領先全球。特別是經過羅斯福新政時期的大規模建設後,美國的基礎設施一度達到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高度,並長期保持多項世界之最。舊金山金門大橋、紐約帝國大廈、胡佛水壩等標誌性基礎設施曾享譽世界。

  然而,大約從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基礎設施建設幾乎進入停滯狀態。使用耗損和人口增長等因素導致公路、機場、橋樑等設施越來越老舊,不堪重負。

  美國基建停滯不前的最大原因就是缺錢。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估算,到2025年之前,美國基礎設施資金缺口將超過2萬億美元

  6月15日,建築工人在美國紐約一處工地工作。新華社發(郭克攝)

  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因投資規模大、回報週期長,難以吸引私營企業投資。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不足。

  與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不同的是,美國高度依賴地方和州財政支出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僅有25%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來自聯邦政府,而地方財政往往難以支撐基礎設施投資。

  美國聯邦政府為交通基礎設施提供資金的主要機制是向各州直接撥款,由公路信託基金支付。然而該基金正面臨破產,到2022年赤字將超過60億美元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坦言,美國在基礎設施方面與他國的差距主要歸因於不同的資金投入水平。平均而言,歐洲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方面的支出相當於GDP的5%,而美國則為2.4%。

  1月8日,工人在美國紐約一處工地工作。新華社發(郭克攝)

黨爭掣肘基建

  專家認為,政黨間的鬥爭也是美國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大西洋月刊》直言,美國拒絕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動機是政治,而非理性的經濟。英國《金融時報》曾刊文説,對基礎設施落後的憂慮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政治上具爆炸性”的話題,反映民主與共和兩黨關於公共支出的“意識形態紛爭”。

  專家表示,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施所謂“新聯邦主義”或“合作聯邦主義”,聯邦政府將財政資源轉移給地方政府,由地方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通常會附加“政策誘導”。

  3月31日拍攝的視頻直播畫面顯示,美國總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發表講話。拜登當日宣佈一項總額約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攬子計劃,並表示希望國會今年夏天批准該計劃。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比如,民主黨聯邦政府可能會以執行控槍等政策為條件,促使各州政府為接受聯邦財政資源而執行政策。而共和黨州政府可能會選擇拒絕這一條件,導致缺乏足夠資源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許多基建計劃由於兩黨對資金來源存在分歧而擱置。民主黨支持直接動用更多聯邦資金,並通過發行債券或提高税收來提供資金。而共和黨普遍贊同通過鼓勵更多私營部門投資基建,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好的結果。

  輿論認為,美國各級官員和議員都面臨改選壓力,只關心自己任內的業績。在此背景下,耗時耗力耗錢的基礎設施項目提出易實施難,往往難逃“爛尾”結局。(編輯:孫萍、錢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