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1月30日拍攝的日本東京成田機場T1航站樓國際出發值機櫃台。 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 本報駐日本記者 冀勇
11月30日,日本確認第一例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病例。雖然日本國內近來疫情大幅好轉,但隨着奧密克戎變異株在世界迅速傳播,防疫形勢驟然緊張,部分專家擔心新毒株可能成為國內新一波疫情擴大的主體。對此,日本政府如臨大敵,緊急採取“封國”和加快第三針疫苗接種等辦法,希望把傳染遏制在擴大之前。
出現首個確診病例
11月3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宣佈,一名30多歲的納米比亞男性外交官入境後,確診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成為全國首例。12月1日,日本再次確認一名來自秘魯的20歲男子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
據悉,首例確診的男子11月28日從成田國際機場入境時,病毒檢測呈陽性,但當時沒有感染症狀,29日開始發燒。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對病毒基因進行解析後,確認感染的是奧密克戎變異株。
確診的第二例感染者與第一例沒有關聯,是一名從秘魯經卡塔爾到達日本的20歲男性。該男子11月27日在成田機場入境時檢測呈陽性,但沒有感染症狀,之後出現發燒和喉嚨痛。
在確認感染毒株為奧密克戎後,厚生勞動省迅速行動,分別把與兩名確診者搭乘同一架飛機的70名乘客和114名乘客全部指定為密切接觸者,第一時間與他們取得聯繫。要求把隔離時間一律延長至14天,每天通過專用手機軟件報告個人健康狀況和位置信息,每兩天一次接受病毒檢測,對違反者採取公開個人姓名的處罰。
此前,日本政府僅把確診者前後兩排以內乘客指定為密切接觸者,隔離地點和隔離天數則根據個人出發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狀況決定。新措施大幅嚴格了隔離政策。
“封國”暫定一個月
11月26日,世界衞生組織(WHO)把奧密克戎指定為警戒級別最高的“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OC)”。當天,日本政府宣佈加強對南非和納米比亞等非洲南部6個國家的入境管控,其後逐步擴大適用範圍。30日,日本宣佈禁止來自全世界的外國人入境,實施時間暫定一個月。
上月8日,日本政府針對國內疫情好轉,時隔大半年放寬外國人入境限制,有條件允許短期商務出差和外國留學生、技能實習生等中長期居留資格人士入境,並計劃在條件成熟時放寬團體遊客入境。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流行,打斷了日本放寬入境限制的進程。
日本禁止外國人入境後,原則上只允許日本人和擁有永住權的外國人配偶和子女、持有外交等特定居留資格,以及基於人道或公益等事項的外國人入境。
日本還對日本人和持長期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入境日本時的隔離政策作出調整。對南非、津巴布韋等10個國家,禁止有長期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再入境,對歸國的日本人要求在檢疫所指定設施隔離10天;針對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12個國家,要求入境者在檢疫所指定設施隔離6天;對加拿大、中國香港等29個國家和地區,要求在檢疫所指定設施隔離3天(截至12月2日)。
在強化入境管控同時,12月1日日本把單日入境人數限制從5000人降至3500人。國土交通省還要求所有開通日本航線的航空公司停止接受12月底前新赴日機票的預訂,但政策實施第二天又很快被撤銷。
日本國內對岸田文雄政府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上的快速反應總體持正面評價,認為是吸取了安倍晉三和菅義偉政府防疫失敗的教訓。日本作為島國,防疫的關鍵是機場、碼頭等地入境時的檢疫,如果能把新毒株擋在國門之外,疫情將得到有效控制。
高度警惕疫情擴散
11月28日,針對WHO把奧密克戎指定為“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OC)”,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把奧密克戎的警戒級別由第二高的“需要關注的變異株”,升至最高級別的“需要關切的變異株”。
國立感染症研究所資料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侵入人體細胞造成感染時,起橋樑作用的刺突蛋白有約30個以上出現變異,不僅變異數量比德爾塔變異株成倍增加,還兼具阿爾法和德爾塔變異株的變異特性,使得奧密克戎傳染性更強,同時還有降低疫苗產生“中和抗體”和治療藥物功效的可能。
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指出,包括奧密克戎是否為空氣傳染方式、是否具有易重症化等特性,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下一步,研究所將加大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基因解析。
針對日本國內已經出現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確診病例,部分傳染病專家擔心新毒株已經在國內擴散。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指出,“隨着歲末年初人的移動和接觸增加,加上冬季氣温降低等原因,疫情可能會再次擴大”。有醫學專家擔心奧密克戎變異株可能成為日本新一波疫情傳播的主體。
日本政府本月開始面向醫療工作者接種第三針疫苗,計劃在明年9月底前完成對所有有意願人羣接種。第三針接種原則上與第二針間隔至少8個月,允許交叉接種。針對奧密克戎傳播的新疫情形勢,日本醫師會會長中川俊男建議作為特別措施,把第二、三針間隔時間縮短至6個月,加快接種進度。
日本部分醫學專家指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本身在意料之中,政府採取的措施只是為延緩新毒株擴散爭取時間。在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上,目前最有效的辦法除接種第三針疫苗外,儘可能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採取徹底地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措施仍然很重要。(冀勇)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