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殘奧會 95.1%受訪者更關注身邊殘疾人的生活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實習生 楊哲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9月09日 10 版)

東京殘奧會已經落幕,賽場上殘奧健兒的表現給我們留了下許多感動。在賽場之外,還有許多殘疾人羣體值得關注。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127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5.1%的受訪者表示觀看殘奧會,自己更加關注身邊殘疾人的生活。67.0%的受訪者建議加強殘疾人的社會福利保障。

受訪者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5.4%,二線城市的佔35.7%,三四線城市的佔20.6%,縣城或城鎮的佔6.1%,農村的佔2.2%。

88.7%受訪者感覺身邊殘疾人在生活中面臨着一些困境

跑步愛好者馬晴在看到殘奧會運動員的表現時,內心很有感觸,“在我們焦慮身材不夠完美、長相不夠漂亮時,還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存在器官或肢體的功能缺陷,可是他們在為夢想奮鬥的過程中,卻比我們還努力。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怨天尤人呢?”

調查中,95.1%的受訪者表示看了殘奧會,自己更加關注身邊殘疾人的生活了。

北京某事業單位員工李晶(化名)在讀大學時,曾參加了一個殘障人士的工作坊,認識了很多殘疾人朋友,“他們有的是肢體殘疾、行動不便,也有的存在視覺、聽覺障礙,但他們都很積極樂觀”。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視障的朋友,他所有設備都帶語音功能,語音播放速度非常快。我當時還有疑問,説這怎麼能聽得清。他跟我説,因為他們看不見,從小就靠聽,已經適應了更加快速地聽取信息。”李晶説,在與殘疾人有了比較深入的交流後,才知道他們的生活與自己想象的有很大不同,“我們很難做到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情況,所以需要更多地傾聽來自殘疾人的聲音”。

今年22歲的楊娟(化名),母親是一名聾啞人。楊娟説,平時媽媽和別人交流存在困難,只能由自己在旁邊翻譯,“我上學工作後,不能一直陪在媽媽身邊,會很擔心她的處境”。

數據顯示,88.7%的受訪者感覺身邊殘疾人在生活中面臨一些困境。因自卑產生的心理障礙(67.1%)、經濟來源沒有保障(60.5%)以及求學求職過程中遭遇歧視(59.4%)是殘疾人遇到的主要難題。其他還有:無障礙設施欠缺導致行動不便(54.8%)、婚戀方面的不如意(51.8%)、人際交往困難(46.5%)和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騙(20.6%)等。

67.0%受訪者建議加強殘疾人的社會福利保障

“去年大姨摔斷了腿,只能坐輪椅,但她住的老舊小區無障礙設施缺乏,樓門前有幾節台階沒有坡道,只能讓親戚幫忙抬輪椅。大姨自己到樓下透透氣就很困難了。”李晶感覺,雖然殘疾的狀態可能是一部分人遇到的情況,但在我們人生的整個過程中,總會遇到某個時刻,行動不那麼方便,所以需要有更多無障礙設施,“比如我知道有些老人住樓房出門很不方便,為了不麻煩別人,他們就索性常年不出門”。

調查中,65.2%的受訪者覺得周圍的無障礙設施存在覆蓋面不全的問題,60.5%的受訪者覺得存在維護不到位的問題。其他還有:無障礙通道被佔用(57.3%)、建設規格不合理(44.1%)、設施不夠人性化(39.3%)、無障礙設施標識不全(31.3%)和完全沒有無障礙設施(26.5%)等。

“媽媽非常熟悉彈棉花機器的操作,手工活也做得很好,會織毛衣、坐墊、玩偶等。”楊娟期待可以針對殘疾人的勞動能力,開拓一些就業崗位,“他們也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就業”。

“我認識一位腦癱病人,雖然她行動起來要比普通人緩慢很多,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學習,特別愛寫作,還經常跟別人聊文學,外語也不錯。後來她參加了很多與殘疾人相關的社會公益活動,幫助更多殘疾人。”馬晴説,她覺得一些殘疾人要比自己想象得更加樂觀,但對於殘疾人來説,除了需要自立自強外,也需要來自社會更多的温暖和支持。

調查中,67.0%的受訪者期待加強殘疾人的社會福利保障,65.8%的受訪者建議創造更多針對殘疾人的求學、求職機會,60.3%的受訪者希望注重對殘疾人的心理疏導。受訪者的建議還有: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維護(58.5%)、加強對殘疾人的醫療救助(52.2%)、豐富殘疾人的文化生活(46.6%)等。

“作為聾啞人的女兒,我從小就能聽懂媽媽説的話,看懂媽媽的手語,20來年也習慣了媽媽無聲的陪伴方式。”楊娟期待大家能夠更加尊重殘疾人,理解他們的難處,多給予他們一些幫助,“他們的世界有時很孤獨,覺得除了家人沒有真正的朋友,希望大家不要戴着有色眼鏡去看他們”。

2021年09月0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