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一輛救護車行駛在德國柏林街頭。 本報記者 花 放攝

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新加坡民眾在當地社區接受急救知識培訓。 新加坡民防部隊網站供圖

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烏克蘭警察向當地兒童講解急救基礎知識。 影像中國

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一架隸屬於法國緊急醫療救助服務中心的救護直升機正在轉運病人。 資料圖片

急救網絡建設是基本公共服務和應急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問題。通過廣泛普及急救知識、建立健全醫療急救體系等措施,一些國家着眼本國實際,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急救網絡

德國——

駕照申領者必須參加急救培訓

本報記者 花 放

“請先確認周邊環境是否安全,然後拍打傷員雙肩並進行呼喊。如果沒有得到回應,應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12’。接下來,觀察傷員頸動脈是否搏動、有無呼吸。如果有呼吸,幫助其側卧並保證呼吸道通暢,等待急救人員到來;一旦發現傷員停止呼吸,需立即對其實施心肺復甦……”在德國柏林急救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安德雷亞斯正在向學員教授交通事故中的傷員急救流程。

德國有着較為完善的急救網絡,為民眾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援服務。其中,民眾的參與被視為急救鏈條中的重要環節。安德雷亞斯告訴記者,在緊急事故中,民眾如能在第一時間採取初步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為專業醫務人員的救治贏得寶貴時間,在整個急救過程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

德國《刑法典》規定,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需要的情況下未履行該義務的公民可能面臨刑事處罰。在德國,面向普通民眾的急救培訓課程總時長約8小時。根據規定,該國所有駕照申領者都必須參加該課程並取得證明,否則不允許參加駕照考試。這一規定是德國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在德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參加急救培訓課程,總體普及率高達80%。

在加強向民眾普及救治常識的同時,德國各聯邦州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關法律,對專業醫療人員的急救流程和時效等作出規範。從接到急救電話到急救人員到場,德國各地法律都有着嚴格的時間規定。例如,在該國人口最多的北威州,城市急救時限為8分鐘,農村地區的救援時限為12分鐘;黑森州則規定,90%的急救救援需在10分鐘內趕到,15分鐘內的急救到位率應達到95%。

德國急救行動的主體主要包括醫院、消防、紅十字會等專業公立救援機構,私人經營的地方性救援公司,聯邦國防軍及其所屬醫院。為有效協調各層面急救機構,德國在各地區都設立了區域性的整體化調度中心,對急救車輛、人員等進行統一的管理調配,使整個急救系統得以高效運轉,發揮最優效能。在首都柏林,整體化調度中心由消防部門負責管理和運營。中心與市內25個急救站保持即時聯繫,隨時安排救援服務。位於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共有34個區域性整體化調度中心,急救站數量約有270個。

在德國農村地區,由於經濟狀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急救站覆蓋率普遍較低。作為補充,部分農村地區的消防站點兼有急救站功能,這些站點的消防員也普遍接受了正規急救培訓。

除地面急救渠道外,德國的空中救援也有超過50年的歷史。遇有高速公路惡性事故、偏遠地區需要急救等情況,直升機對地面急救形成了有力補充。德國汽車司機協會擁有35架救援直升機,是該國直升機數量最多的民間救援機構。僅2019年,該協會就提供了超過5萬次空中急救服務。當前,德國約有83處直升機救護站,基本覆蓋全境,為該國急救網絡加裝了一道“保險閥”。

法國——

在最短時間內“將醫生送到現場”

本報記者 劉玲玲

在法國,“15”這個號碼是必須記住的。這是法國緊急醫療救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的急救電話。作為法國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的核心,服務中心通過高效的指揮調度和先進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最短時間內“將醫生送到現場”,為患者提供儘可能高質量、有效的救治服務。

院前深入干預或治療已經成為法國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的主要特徵。1955年,法國第一批流動急救小組成立,提供針對交通事故傷者的醫療援助和呼吸疾病患者的跨院轉運服務。上世紀60年代,法國醫療急救服務體系開始形成,1968年西南部城市圖盧茲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服務中心。1986年,法國通過一項專門法律,規定服務中心24小時接聽急救電話並安排救助,並將圖盧茲的模式推廣到全國。

目前,法國每個省都設有至少一個服務中心,每個服務中心覆蓋約50萬人口,總共可調動超過3000家公立及私立附屬醫院的救護車,還有40多架配備必要急救設備和專業醫療團隊的救護直升機。

服務中心之所以能夠提供深入的院前干預和治療,在於從接線到現場救助的各環節均有專業人員參與,從而保障了急救效率。急救接線員須經過至少600小時培訓,掌握急診的基礎知識及治療原則,能夠對病情進行初步醫學評估。調度醫生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給出相應建議,派全科醫生或救護車前往救治患者。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多發傷病等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調度醫生還會提前聯繫病房,緩解院內急診科壓力,保障院前急救與院內診療的高效銜接。

針對危重症患者,調度醫生會派出“移動急救服務室”(以下簡稱“服務室”)進行救治。與普通救護車相比,服務室的急救設備更全面、人員資質更專業,可保障重症院前急救順利進行。服務室的醫生基本是九年制醫學博士,麻醉護士需在完成三年基礎護理學習後,額外進行兩年的麻醉復甦專科學習,司機也經過服務中心的專業培訓,可協助醫護人員進行搶救。目前,法國全國有350家醫院配備了服務室。

急救的順利進行還有賴於多部門相互配合。在法國,消防、警察、私人救護車公司和社區醫生等都會參與到院前急救中來,服務中心會與消防員、警察、社區醫生等相互協作並進行遠程指導。

近年來,法國急診系統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急診科醫生可通過網絡查詢患者病歷及生物學或影像學檢查結果,更準確地提出診療建議。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法國也暴露出醫療系統急救能力和重症設施不足的問題。為此,法國政府於今年3月啓動總額190億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的大規模醫療系統投資計劃,其中90億歐元用於修建和維護現代化醫療機構,20億歐元用於法國醫療系統的數字化轉型發展,以進一步提升急救系統的應對能力及醫院的現代化水平。

新加坡——

社區是實施緊急救治的最前線

本報記者 劉 慧

不久前,在新加坡,一名女子在公園騎車時忽然摔倒,並陷入昏迷。路過的行人撥通了“995”緊急電話,接線員迅速指導在現場的施救者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並運用附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實施救治。隨後,救護車趕到將病患送往醫院,及時挽救了她的生命。

近年來,新加坡突發心臟驟停的病例有所上升,目前每年有超過2300例。這種病症的最佳搶救時間在發病後的4到6分鐘,每延遲一分鐘,患者的生存率會下降約10%。為了更好應對這種突發的危急病情,讓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救治,新加坡加大醫療資源投入,推廣被譽為“救命神器”的AED設備,並向民眾普及急救方法,從而搭建更廣泛的急救體系。

“995”是新加坡民防部隊為應對緊急醫療情況而設立的24小時服務熱線。2017年,新加坡政府啓動緊急醫療服務分層應對框架:接到求救電話後,經過專門培訓的接線員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分配急救資源,同時在救護車到達前向求救人員提供醫療建議。如果是心臟驟停病例,民防部隊會增加救援力度,優先派遣救護車和救護人員,同時緊急醫療人員會乘消防電單車率先趕往現場施救,電單車上配備藥品、氧氣瓶、AED等基本醫療用品。把更多醫療資源投向危重患者,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生存率。

鑑於AED對救治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的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學校、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和組屋等地方加快普及配置該設備。目前,新加坡每592人配置一台AED。政府還推出了流動AED計劃,目前已有超過100輛出租車配備了該設備,相應的出租車司機也已接受了急救培訓。這樣,民防部隊在接到突發性心臟驟停求救時,會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通知距事發地點1.5公里以內、車上備有AED的出租車趕往施救。據瞭解,民防部隊未來還將與物流公司等合作開展急救工作。

為鼓勵更多社區民眾參與急救,新加坡政府還面向民眾俱樂部和學校等機構推出“速成先遣急救員培訓計劃”,通過約一小時的培訓,普及簡易版心肺復甦術、如何使用AED等急救知識。小學生和初中生按要求必須接受理論培訓,識別心臟驟停的徵兆,以及應急處置方法。初中生還要另外接受實踐培訓。截至2019年底,接受培訓的人數已超過9.1萬。

隨着智能手機使用更加廣泛,201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一款手機應用,民眾可自願註冊登記,成為社區先遣急救員。當收到求助,該應用會向距離事發地400米以內的急救員發送通知,呼叫前往救助。通過這款應用,用户還可以將地理位置發送給民防部隊,或查找附近的AED等。據瞭解,去年10月,在該應用接獲的求救案例中,高達61%是由社區先遣急救員趕往提供援助。

謝豪駿自2015年起擔任社區先遣急救員,至今已為約50名患者提供急救。他表示:“社區是實施緊急救治的最前線,民眾掌握基本急救技能、隨時做好施救準備,對於在黃金時間內挽救生命至關重要。”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09日 19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95 字。

轉載請註明: 健全急救體系 普及急救技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