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燃油車退出已成定局!看看你的車還能開多少年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禁燃令”已出,科技巨頭紛紛入場,燃油車要出局了嗎?

 答案是會出局,但沒那麼快。

 時下,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選手們,個個“捉襟見肘”。

燃油車“禁令”漸出

 

隨着全球環境保護意識加深,新能源汽車不斷推廣,燃油車退出已成定局,接下來只是時間問題。

 

不少國家已經出台“禁燃令”。截至目前,荷蘭、挪威、巴黎、法國、英國、印度等國家均推出具體的禁售時間表,時間最早的為意大利羅馬的2024年,最晚的是法國的2040年。

 

而在國內,海南省已出台《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規定2030年起全省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成為全國首個明確提出“禁燃”的城市。

許多傳統車企也已紛紛轉向,宣佈自己的燃油車“終結”時間表。

 

賓利計劃到2025年時,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2026年時,賓利陣容中將只包含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而到2030年,賓利將完全實現電動化。

 

另一個豪華汽車品牌——勞斯萊斯則計劃跳過混合動力車,在未來10年推出一款純電動車型,同時將繼續提供內燃機車型。

 

日產則宣稱計劃在2025年後停售旗下燃油車型,並將研發與銷售方向轉向純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

 

沃爾沃也宣佈將在2025年停售燃油車型,在2025年之後出售的車型中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各佔一半。

 

可見,傳統燃油車的逐步替代與退出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全球性趨勢。

 

造車“新秀”四起

 

那一邊,燃油車“禁令”漸出;這一邊,造車“新秀”四起。

 

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載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落地的首款量產車型極狐阿爾法S上市。

 

這也被稱為“華為發佈的‘第一部車’”,集結了眾多看客的關注。

 

除了華為,不少科技公司也已在智能汽車賽道上磨刀霍霍躍躍欲試。今年來,百度、小米、滴滴、大疆等科技企業紛紛宣佈正式踏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越來越多選手的加入,會讓電動汽車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同時也會催生大量新技術的誕生,從而加速電動汽車的更新迭代。

 

燃油車要出局了?

 

“禁燃令”已出,科技巨頭紛紛入場,燃油車出局還會遠嗎?

 

不遠,但還有一段時間,原因有三。

 

1、新能源的痛點未解決,質疑聲不減。

 

眼下,電動車續航痛點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此前,蔚來李斌一句“2022年量產固態電池”引發一片質疑,而廣汽埃安“8分鐘充滿續航1000公里”則遭打假。小鵬P7續航上了700公里,採用的則是將汽車軸距增加到3米,堆更多電池的方式,整車重量也因此增加到2噸。

 

可見,當下在續航里程方面,車企雖很拼,但成果並不驚豔。

 

除了續航里程,安全問題也依然是消費者的顧慮。越來越多的人入手新能源車,和當下的政策不無關係,比如很多大城市限制燃油車牌照發放,新能源汽車更容易上牌。

 

等到新能源汽車的痛點被有效解決,消費者買車第一時間考慮的是哪款新能源車時,傳統燃油車的“大限之期”也就到了。

 

2、燃油車廠轉型艱難,未來幾年最劇烈。

 

燃油車時代,拼三大件。電動車時代,軟件為王。既然軟件這麼重要,燃油車廠做不就得了?

 

現狀是能做,但不擅長。

 

軟件一直是傳統汽車廠的軟肋。燃油車時代,車廠不需要自己開發軟件,只需把各個供應商的產品像拼圖一樣拼到一起就可以。

 

此外,燃油車企往往都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內部盤根錯節,與供應商之間也有深刻的利益關聯。某一個生產研發環節的改變,就意味着利益鏈條的重新分配,其中複雜不言而喻。

 

業內專家曾表示,從現在到2025年應該是汽車產業戰略轉型最為劇烈的幾年。

 

3、汽車行業壁壘高,新秀玩家入場不易。

 

儘管下場的科技新貴大多在軟件、資金上有備而來,但依然要直面汽車行業的壁壘。

 

汽車被稱為工業之王,重資金、重技術、重人才,過去100年全球少有成功的創業公司。這也是因為汽車行業自帶護城河:質量管控難度大、產品迭代慢。

 

首先,汽車質量管控難度更大。相對手機,汽車的零部件不僅多,而且複雜。一個螺絲釘出問題,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其次,產品迭代慢。手機可能半年一年就迭代一款新機,但汽車的換車週期要5~8年。當下的互聯網思維是,先做一個60分的產品出來,之後繼續優化迭代。但汽車不行,汽車需要確保是一件滿分產品。一旦上市,涉及的就是從消費者的體驗到安危,從品牌的口碑到存活。

 

 結語 

 

等今天出來説要造電動車的車企、新秀,陸續造出他們的第一輛電動車,並上市經過一輪比拼後,大概就是電動車真正要和這個世界交手、而燃油車退出的時候。一輪喧囂之後,篩選出來的將是“燃油車落沒”的紅利收割者、製造者。

 

可預見的是,2030年會成為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分水嶺。而政策之下,我們都是選擇和被選擇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