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動態清零 中國絕不“躺平”
3月20日,江蘇省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在PCR實驗室進行核酸樣本檢測。
趙啓瑞攝
3月17日,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在天津市老百姓大藥房上架銷售,市民選購試劑盒,銷售人員介紹使用方法。
周 偉攝
圖為3月20日,在山東煙台理工學院,學生們排隊進行核酸檢測採樣。
唐 克攝(人民視覺)
圖為3月18日,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王檀在長春通源方艙醫院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把脈。
新華社發
圖為3月19日,山東康力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嚴格消毒環境下生產醫用防護服。
孫中喆攝(人民視覺)
圖為3月15日,在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湯汪街道杉灣花園社區,黨員志願者幫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機購買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
孟德龍攝(人民視覺)
近期,中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對此,中國的應對之策有哪些變化?抗疫這場仗接下來要怎麼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日前公佈,為進一步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提供指引。
增加抗原檢測 病例發現更及時
新版《診療方案》提出,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進一步提高病例早發現能力。
“抗原檢測的特點是快速、簡便。”國家衞健委臨牀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抗原檢測適用人羣包括三類:一是到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就診,伴有呼吸道、發熱等症狀且出現症狀5天以內的人員;二是隔離觀察人員,包括居家隔離觀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離觀察、封控區和管控區內的人員;三是有抗原自我檢測需求的社區居民。
國家衞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介紹,抗原檢測作為篩查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核酸檢測的重要補充,充分發揮抗原檢測的“早”和“快”這兩個優勢,能夠儘早把可能的感染者篩查出來。
“抗原檢測應該用在高風險、高流行率的聚集性感染的人羣檢測,一般人羣不要隨意做抗原檢測。”李金明説,核酸檢測是判定新冠感染的“金標準”,抗原檢測作為補充手段不能替代核酸檢測,當抗原檢測是陽性時,一定要拿核酸檢測做確認。
“提醒做居家抗原檢測的居民,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一旦抗原檢測陽性,所有用過的拭子、試管、檢測卡一定要裝在密封塑料袋,工作人員上門時一定要把這個帶走交給醫療機構,按照醫療垃圾進行處理。”焦雅輝提醒,居民購買自測抗原檢測的產品不需要備案,一旦自測發現陽性以後,要及時向屬地的社區報告,社區要安排專門的車輛將其轉運到具有核酸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進一步做確認,整個處理要進行閉環,如果核酸檢測陽性,進入感染者管理流程。
實施分類收治 疫情防控更精準
新版《診療方案》明確,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應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
為什麼要實施分類收治?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介紹,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成為主要流行株,造成短期內出現大量感染者。但是在臨牀上,這些感染者的症狀相對較輕,90%以上的病人都是輕症,只是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這些病人是不需要住院的。
“面對不需要住院但又有傳染性的感染者,把他們集中收治在醫院裏將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感染者多了又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兑,因此有必要建立隔離點,把他們集中在隔離點進行隔離,由醫務人員進行管理。”李興旺説,這樣既有利於病人健康恢復,也有利於疾病傳播的控制。
“集中管理主要是給予輕型病例一定的對症治療,因為輕型病例還是有發熱、咳嗽、鼻塞等一定的症狀,所以醫務人員要給予相應的中西醫結合等對症治療。另外,也要進行病情的觀察,如果這些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病情發生變化,特別是有加重趨勢的,要及時轉診到定點醫院進一步治療。”焦雅輝説。
“我們發現,輕症患者很快就能好。只要做好隔離和干預,這樣的患者就可以不佔用醫療牀位,那為什麼不這麼做呢?”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表示,這不是所謂的“躺平”,而是更加科學、更加精準、更加節約資源。
調整出院標準 資源分配更合理
新版《診療方案》將解除隔離管理和出院標準中核酸檢測Ct值從過去的40調整至國際標準的35,引發廣泛關注。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調整,是基於實踐研究。”焦雅輝説,研究證明,處於恢復期的患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分離不出活病毒,意味着這樣一些患者已經不具有傳染性,可以出院回家。另外,基於國內對於復陽患者的研究,流調資料顯示,復陽患者也沒有再造成疫情的傳播和傳染。因此,患者在核酸Ct值達到35以後就可以出院。
“這條標準的改變,意味着我們將節省大量醫療資源,也能減少社區防控的壓力。”吳浩説,這有利於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將有更加充足的醫療資源為廣大羣眾提供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
“新版《診療方案》下調解除隔離和出院的Ct值至35,這樣的措施標準仍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全程參與診療方案修訂的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蔣榮猛表示,在調整防治政策時,國家一直是審慎嚴謹的,符合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的感染者回歸家庭和社會沒有傳染性,大家不用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診療方案》將“出院後繼續進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修改為“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後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原先我們更多的是基於經驗,14天要進行隔離管理或收治到康復醫院。現在證實出院患者沒有傳染性以後,可以把隔離管理改變成居家進行健康監測。”焦雅輝解釋,從14天縮短到7天,是因為從之前所有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毒株的恢復期患者在康復醫院的觀察情況來看,基本上在7天之內整個身體機能都恢復到正常狀態。
動態清理疫情中國抗疫更自信
在日前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衞健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表示,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不動搖。
“‘動態清零’不是把病毒消滅掉,而是動態清理掉疫情。”吳浩指出,從科學視角看,人類不可能把自然界所有病毒消滅掉,但是也不能放任病毒在人羣中傳播而形成疫情,特別是規模性疫情,如果控制不住就會影響社會穩定,最後遭殃的還是老百姓。因此,關鍵在於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這需要根據疫情的變化走勢和病毒特點,研究找到最合適、最恰當的方案。
王賀勝指出,“動態清零”是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總策略的前提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防控做法,就是要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提升疫情防範和早發現的能力,快速及早地發現感染者和疫情,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切斷傳播鏈,使感染者的數量得到清零。
“‘動態清零’的目標是追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王賀勝強調,“動態清零”的核心是快速反應、精準防控,“快速”體現在快速發現、快速處置、快速阻斷,“精準”體現在疫情防控的流調排查、隔離管控、社區防控、臨牀救治等全鏈條的各個環節。
“我國的防控實踐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是來之不易的成績。”王賀勝表示,事實證明,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保障了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堅持“動態清零”是我們14億多人口大國當前務必守住的疫情防線,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踐行,也是對全球抗疫的最大貢獻。(本報記者 王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