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孃家住個冬,夫家失去公”是何意?古人的經驗具有現實意義
人們常説“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是古代社會的真實寫照,而現在大多被人們當作玩笑話聽聽。
在過去,女性地位相對較低,甚至可以看作是丈夫的附屬品,隨着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古往今來,女子的婆家與孃家之間向來難以權衡,過去女子只要出嫁,從此便是孃家的客人。再加上交通不便,一年到頭也很難見到爹孃一回,縱使萬般思念,也難以訴説。
或許很多人難以想象過去的生活,因為未曾親身體驗過。但是其中的心酸在很多俗語之中都能得到體現。
古人喜歡將其生活經驗總結為簡單易懂的俗語,進而流傳於後世。這些俗語涵蓋了氣候,習俗,民俗,禁忌等各方面內容。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句俗語就和女子出嫁之後的生活有關,它便是“孃家住個冬,夫家失去公”,年關將至不妨一看。
一、孃家住個冬
要想理解這句話,首先需要理解“冬”的含義。此處的“冬”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冬天”,另一層是指“冬至”。
古時候,絕大部分婆家都會忌諱兒媳婦回孃家過冬至,這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冬至大如年”這種説法,即冬至這一天很重要,相當於過年時節。
過大年的重要性大家都可想而知,這是一家團聚的日子,寓意着和諧美滿。
且人們普遍認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因此冬至這天有着很多各種各樣的習俗,比如北方地區會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
如此重要的日子,婆家人自然不願意兒媳婦回孃家。於是便衍生出了冬至這天會回孃家,婆家人和孃家人會相剋的説法。
二、夫家失去公
這裏的“公”指的就是“公公”,其含義就是冬至和臘八這兩天不能在孃家過,否則對婆家公公不好。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在筆者看來,後半句比前半句更有道理。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大部分關注的點都在鄰居身上,那時候飯後閒聊就是人們最大的快樂,而這些閒談的素材自然就是別人的家事。
冬至和臘八這些比較重要的節日,如果兒媳婦回孃家過,那麼外人肯定會説閒話,並藉此大做文章。
傳出夫妻感情不和這種謠言更是輕而易舉,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些話可能傳着傳着就變成了真的,作為一家之主的“公公”,或許會遭受更多的流言蜚語。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婆家人自然是不想給惹麻煩,於是便不讓兒媳婦在重要的日子回孃家。
其實在現在看來,這句話並沒有特別大的用處,現在的交通十分發達,並且人們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很難再抽出時間傳這些空穴來風的謠言。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也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平時只要得閒,就可以回家看看父母。
三、現實意義
雖然該俗語不太適合現在這個時代,但是其中所映射出來的婆家與孃家,以及婆媳之間的關係卻發人深省。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是一個大難題,或許只有情商很高的人,才能處理好這種關係。
有人説“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唯有母愛是以分離為目的。”很多時候提到婆媳關係,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媳婦的責任。
其實筆者認為箇中原因還是在於丈夫,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劃清大家與小家之間的界限。
其實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任何付出的前提都在於付出的人願不願意,而不在於應不應該。
媳婦孝敬公婆應該是建立在夫妻相愛的基礎之上,而並非那一紙結婚證。如果有一天,丈夫的心思不在自己的妻子身上了,那他也就沒有資格要求妻子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總結
這句俗語並非迷信,具有現實意義,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婆婆還是兒媳,都應該認清自己在家庭之中的地位。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在於相互理解,作為兒子,應該能理解女兒對於父母的愛。而作為婆婆,也應該能理解兒子和兒媳之間的愛。
所以兩家人之間出現了任何問題都應該及時協調,只有相互理解,坦誠相待,才能擁有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而這一步由誰來退?如何退?也顯得尤為重要。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處理好家庭關係,過上舒心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