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具有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的人,能夠冷靜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危機。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相對具有這種功能的人的陪伴,如果這個人是母親的話,則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對話嘉賓
王曉晨(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學教授)
田峯(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精神衞生科主任、主任醫師)
鄭曉舟(曾經的財經記者,美國一家金融機構理財顧問、理財規劃師,兩個孩子的母親,《和孩子勇敢談錢》的作者)
陰阿麗(太原市獨自經營門店的髮型師,兼顧帶娃與工作)
“在我記憶裏,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也曾是個花季少女”“媽媽不僅是我的媽媽,也是她自己”“媽,希望您永遠不要被母親這個標籤所累,盡情地享受作為一個女性的愛與美,最好分點盈餘來扮演我的母親”……近期《你好,李煥英》熱映,這部笑中帶淚的電影一定程度上喚起了人們對母親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認識,促使人們去更好地思考和處理與母親的關係。
“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近社會學學者、心理學專業人士,以及兩位已為人母的女性,再話“母親”及相關話題。
影片不僅隱含一個女兒對媽媽的愛
更是一個女性對另一個女性的“看見”
記者:《你好,李煥英》刻畫的母親角色、母女之情引起了廣泛共鳴和共情,影片有着怎樣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田峯:從心理學角度看,母女關係是人類最複雜的關係之一,與母親的關係對一個人一生都有相當大的心理影響。
《你好,李煥英》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女兒穿越到了1981年,這個劇情逆轉就是影片中的女兒賈曉玲的一種內心折射。我們知道,她的母親在40多歲時遭遇車禍意外身亡,當時,賈曉玲也是剛進入青年期,對她來説,生死原本應該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但她卻要面臨殘酷的現實,內心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之後,她幻想自己有能力可以逆轉母親的這個結局。
母親性格、人格的穩定性,她看待事物樂觀積極的態度,都會使孩子耳濡目染,遇到問題積極去解決,而不是投入到悲傷或抱怨當中。可以發現,影片中的母親也是一個意志比較堅定的女性,因為她有一句台詞,説她是一個“打排球的小榔頭”。這種性格特點在她的女兒賈曉玲身上也有充分體現。
人生的美好其實都在過程當中,過程的美好才是人生真正值得去追憶、去珍惜的。這部影片有不少過程的展現,體現人和人之間美好的互動,因而能引起廣泛共鳴。
王曉晨:我們的社會處於高速發展期,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大家對對方要求都很高,但要求歸要求,能力歸能力,大家都做不到。社會競爭激烈,尤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但哪能都成龍成鳳?這樣下來,就製造了很多矛盾,不切實際,很多矛盾都是這麼來的。
自然界有個規律,長得太快的樹,木質幾乎都不好;長得慢的,木質才好。社會也一樣,家庭也一樣,人也一樣。成長是個很自然的緩慢過程,從實際出發,實實在在,不應要求太高,不能要求速成,否則總有一天要露餡的。
影片促使大家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讓大家腳踏實地,思考什麼問題最重要。生命最重要,處理好家庭關係很重要,這種反思有它的積極意義。
不光是母親,父親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
我們稱之為“親子關係”
記者:理想的親子關係如何構建?
王曉晨:良好的親子關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是一個區間。我們社會上,大量的家庭還是符合正態分佈的原理,多數都是這個樣子。有處理得好的,有特殊原因和條件。比如,家庭的文化傳承、成長的經歷、個體知識結構、對社會的觀察思考等。
一位小學生剛剛學會寫字,處處寫下對母親的愛。
親子關係包括兩方面,既包括母親又包括子女。它是雙方的,單靠一方處理不成。你有刺激,對方得有反應,或者説對方刺激,你得有反應,這個刺激和反應得恰到好處。真正處理好兩者的關係,需要兩者都很優秀。有很好的刺激,也有很好的反應,就跟舞台上唱戲一樣,配合得非常好,但這是很難的。
社會生活裏面,大多都處於中間這一段。大家都想往好的方向走一走,沒有別的辦法,那只有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包括倫理學、心理學等,學之後還要真正領悟、真正用到。
談到親子關係構建,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點,在那個原點上各有各的位移。有的有進步,有的沒有;有的進步多點,有的進步少點;有的快點,有的慢點,不是一條直直的線。
親子關係很重要,但一個人成長的環境、經歷、自己所學的知識、悟性、反應等都在起綜合作用。每個人對事情的處理方式差異也非常大,不光是受母親的影響。
田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協商説話,如果是通過以上因素構建的親子關係,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最理想的一種親子關係。
處理親子關係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取決於母親的性格特徵、孩子的性格特徵,以及各自的價值取向,是一個長期且很有挑戰性的話題,需要終身去學習實踐。
不光是母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我們稱之為“親子關係”。很多時候,人們出現的一些心理、情緒問題都根源於家庭當中的人際關係。
急於把理想中的媽媽的特質在有限的時間裏統統表達出來,只會適得其反。
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
記者:母親在親子關係中的分量有多大?
田峯:母親對一個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包括對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的聆聽、關愛和支持,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去溝通。
一個快樂的母親,如果這種快樂是正性的,是對社會發展有促進意義的,那麼它時時刻刻會影響到孩子。當孩子遇到一些難題挫折的時候,他也會以母親的快樂、母親的行為模式作為一個基礎、榜樣來參照,來應對。
其實,我們的孩子同樣也希望帶給母親一種愉悦和快樂。在快樂的前提下,許多事情都是母女雙方、母子雙方可以坐下來協商討論的。
反之,如果一個母親對社會有諸多適應不良,存在很多抱怨,那麼無意當中她的言語行為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對孩子就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到家庭氛圍。尤其是在孩子零到三歲的時候,如果這個母親還有一些暴力衝動,或者是情緒控制困難,那麼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成長,尤其是大腦的成長、成熟都是不良的刺激,會形成巨大的挑戰。
如果一個母親安全感滿滿,她同樣會將這一人格基礎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充滿希望的人。焦慮的母親會帶來焦慮的教養環境,孩子大腦的成熟度、大腦發育也會受到影響。試想,這個孩子需要內心多麼強大,才可以在後來的人生中減輕一個焦慮母親的影響。
當然,隨着孩子長大,除了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還有與社會各種人員的互動。為了減緩焦慮,往往孩子也會有他自身的一個調節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一個看法。
孩子們的處境同樣不輕鬆,也面臨社會對他提出的一些要求。
一個具有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的人,能夠冷靜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危機。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相對具有這種功能的人的陪伴,如果這個人是母親的話,則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媽媽自己都不努力、不上進
會造成孩子對待學習也不是很上心
記者:女性到了某個階段,既是孩子母親,又想在工作上有些作為,面臨諸多挑戰和困惑,有哪些解決辦法?
陰阿麗:確實會比較累,但也樂在其中。在孩子的成長期沒有缺席,是很寶貴的人生體驗。
我獨自經營着一家門店,每天中午一般不在店,要回家給女兒做頓飯,和她聊聊在學校的一些情況,相互説説笑話之類。我的顧客多是回頭客,多年下來,熟知我的工作時間,也都表示能理解。我沒有想過做全職媽媽,因為我想給女兒做個表率,從我身上讓她看到真正的社會,看到媽媽的勤奮和不容易。
鄭曉舟:每個階段的處理方法都不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參與他們學校的活動,我甚至還當過家校互動組織的會長,組織過很多活動。那個階段,大概60%精力在孩子身上,30%在工作上。
其實這個過程也並非沒有收穫。我後來寫了一些書,是關於孩子教育的,就是自己與孩子有一些交流、體會,把自己有些想法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出來,分享給其他家長。這也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少年,母親需要陪伴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多一點時間在工作上。尤其像過去幾年,我搬家到美國,我就在思考:如果每天我不工作,就在家,搞衞生,服務兩個孩子,可能我的生活也是滿滿當當。但這是不是我要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會感到很快樂?我做了一些思考,如果是這樣的生活,我可能不會很快樂。
每個人都需要一些自我實現,我在美國也開啓了新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名理財顧問、理財規劃師,跟我以前的經驗和工作是一脈相承的。但其實還是會遇到困惑,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兩個孩子都在家學習,一日三餐等需要照料,我的生活和工作出現邊界模糊,其實挑戰蠻大的。一開始,我也覺得進入一種瓶頸,不知該怎麼辦。實際上,這個問題也能很快解決。有時候,人不要被眼前的困難給打倒,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自己是在線上工作,同時孩子也在家學習,於是我設定了一個時間劃分。幾點到幾點是我的工作時間,中間會留出一個小時或一個半小時,來幫他們準備午餐和吃午餐,餘下的時間基本屬於做家務,跟孩子一起。我反而能夠獲得一種自由:在工作的時間,我會聚焦在工作;如果有額外的工作,我會早起,把這些工作做完;週末一般不會工作,要麼帶兩個孩子出去走走,要麼收拾家,讓家裏乾淨一點,或者幫孩子、先生準備一頓比較豐盛的週末餐。這樣一來,自己反而得到了釋放,工作的時候更加關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更能聚焦他們,而不是和他們一起的時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時候又想着給他們做很多事情。
我很慶幸保持了選擇的能力。有個階段我選擇退出工作,主要心力放在孩子身上,在這期間我還寫書。寫書不會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但在孩子面前、孩子的同學面前,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形象。這會增加孩子的自信:我媽媽是很了不起的!這是很大的自信。
我有一個觀點:激勵孩子不如先激勵自己。如果連自己都激勵不了的話,那你還能去激勵孩子嗎?如果自己都做不好的話,孩子做好更難,你也沒法要求孩子去做好。如果媽媽自己不努力、不上進,對工作不是很在意,會造成孩子對學習也不是很上心,多數情況都是如此。
到美國後,有一天兒子從學校回來跟我講:“媽媽,你趕緊退出,你其實應該找一份華文報紙去就職,這樣對你更容易。”因為他看我一開始要學習很多內容,要看很厚的資料。我説:“為什麼?”他説,有一個理財顧問去他們學校做講座,而他很關心媽媽正在從事的職業,問及情況,這個人告訴他:97%的新入行理財顧問第一年就退出了,三年後99%的新入行人員就退出了。這時,我跟兒子説:“媽媽就做那個1%給你看看,咱們一起努力。”去年,我在美國最大的一家金融機構新人業績榜上,全國排名第三、西區排名第一。我跟兒子説:“你看,現在我至少做到3%了。”你的努力,孩子總是看得到的。這時候,你去教育、甚至説教也好,會更有説服力。
社會給中年婦女的挑戰會特別多。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一顆強大的心,需要思考,跳出自己遇到的困難來想如何解決困難,而不是被困難情緒捲進去:哦,這麼大的困難!我太痛苦了,我沒法解決這個困難。一定要跳出這個漩渦,站在更高的緯度來看,現在遇到的困難怎麼解決。
沒有盡善盡美的親子關係,只有終其一生的用心“經營”。
母親需要學習一些社會心理知識
瞭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常識
記者:處理親子關係是一門學問,作為母親需要學習掌握哪些方法?
田峯:需要學習掌握和運用一些社會心理知識,瞭解一些關於各年齡階段、不同性別孩子的心理常識。
實際上,孩子的處境同樣不輕鬆,也面臨社會對他提出的一些要求。對每一個人來説,心理的、情緒的穩定體現在能夠促成自身下一步的成長、適應,包括對自己的定位,都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法來指導,還要依賴自身的知識結構和體系。
生活中有很多時刻,比如疫情,比如突如其來的變故,都是反省自己與周圍親人關係的一個最佳時刻。
陰阿麗: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並不完全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我的觀念是:母親不能人為製造單純的社會環境給孩子,那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一定的誤導。每天都應該留出一點時間,讓孩子知道最近的社會新聞,久而久之,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有一次,我和女兒路過一家迪廳,我對她説:進去看看,可她説什麼也不進去。其實,不用怕孩子會怎樣怎樣,知道一些所以然就不好奇了,遮遮掩掩才可怕。
鄭曉舟:我的確看過不少教育方面的書,包括兒童心理學等,我還積極帶着孩子共同參與一些活動,因此跟孩子之間形成了相對平等的一個視角和交流。
在國內時,兒子四五年級時學校組了一個隊,是一些媽媽帶着孩子到青海湖騎行,我和兒子也挑戰成功!當時別説兒子了,連我自己也覺得很厲害,這是很難得的一次親子體驗。
鄭曉舟在朋友圈對那次環青海湖騎行的記錄。
很多運動,如果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做,效果是不一樣的。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你試試看自己能不能做。你如果能做,孩子會有更大的動力做,而且有助於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你自己也不樂意去做,那孩子怎麼會有動力去做呢?這是當下很多媽媽應該思考的問題。很多母親自己不看書,卻要求孩子看書;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孩子學習;自己不練鋼琴整天追劇,卻要求孩子練鋼琴。
我儘量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做一些運動,然後要有同齡羣體的社會交往。以前在上海,幾個孩子家長也是一起組團,孩子的團隊活動很重要,對小朋友也有正面的幫助。
記者手記
母愛是世間最令人眷戀的情感之一,它包含愛、包容與理解。但正如一位女作家所説,“當兩代的關係,沒有一個開放平等的意識,愛就會化為勒索,變成愛的暴力、親情的暴力。”她對母親説:“我可以,我應該,把你當一個女朋友看待?”
豈止對待母親,處理親子關係時,如果我們也能保持平等客觀的視角,不良情緒和矛盾會減少許多,也就不難看見彼此的成長。
作為母親,我們不希望孩子墨守成規,希望他將來能有一些創造性,能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能去挑戰自我。那麼我們處理親子關係時,也要不厭其煩地提醒自己:那是另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適當的時候,應給予彼此充分的獨立空間。
作為母親,首先應有意識地建立自身比較科學的知識結構,包括處理事情的一些方法。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也不妨做一個變化,思考怎樣的變化是適合你的,勇敢地去面對變化。變化很可能給你帶來一個驚喜,至少是一個新的嘗試。
這種勇氣沒有別人能給,只有自己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