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對孩子只有一個念想,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那麼淅爸問大家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
作為一名父親,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直到最近看完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紀錄片,才豁然開朗,這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
節目組挑選了13名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進行跟蹤記錄,從他們7歲開始,每隔7年進行一次回訪,試圖探尋孩子的成長軌跡。最近的一次回訪記錄是2013年,此時孩子們已經28歲。
還記得我開始問的那個問題嗎?看完接下來的內容,希望你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這13個孩子在7歲時都處於一年級的階段,他們的夢想大都是成為父母一樣的人,其中有三個孩子家庭背景相近,卻有着截然不同的現狀,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他們分別是身在稻農世家的健太,製陶世家的光平,歌舞伎世家的松屋。
稻農世家-健太
健太家裏幾代人都是稻農,7歲的時候,健太的夢想是成為父母一樣的稻農,他説:沒有糧食有工作也沒用。
健太是家中的長子,理所當然的要承擔家族的重任,他説:要吃多點米飯長得壯壯的努力幹農活。
到14歲的時候,他放棄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因為此時日本主食文化的變化讓大米產量驟降,健太不再想要那片稻田。
曾經長子身份能幫助家庭是那麼讓他倍感驕傲,此時卻成了他的負擔,發出“長子不好當”的感嘆。
他開始掙扎“再怎麼看我也不像是會種地的人”、“父母努力工作,卻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我並不想繼續這樣的生活”,他想要改變現狀,卻不知道前路該怎麼走。
高中畢業後,他茫然地進入了建材工廠,只是在週末的時候回家幫忙幹農活,他很努力工作,從臨時工晉升為全職工,此時他21歲,被問及怎麼才會覺得滿意(生活),他深吸一口氣:“想滿意是很困難的吧。”
製陶世家-光平
光平的家族製陶已經傳承十五代了,小時候的光平最喜歡去父親的工廠玩,7歲時光平立志接父親的班,成為一名製陶匠。
到14歲的時候,經濟低迷讓父親的工廠倒閉了,父親靠着製陶維持生活,也從那時候開始,光平厭倦了製陶,進入了職高。
可不到一年,因為適應不了學校生活,棄學回家。在沒法選擇的情況下,他成為了一名製陶工。
歌舞伎世家-松屋
三人中最不幸的是松屋。健太和光平的父輩是各自領域的世家,而松屋的父親是歌舞伎,歌舞伎這個行當,其演技是代代相傳的,但松屋的父親並不是出生在歌舞伎世家,而是在他這一代靠自己拼搏才算成名。
5歲時松屋就隨父親登台出演,他喜歡錶演,他説:表演勝過遊樂場,勝過爸爸媽媽。
在松屋20歲的時候,松屋的父親去世了,失去了師傅,他也只能靠自己摸黑前行。
看完之後你是否有些感慨?
諸如健太、光平、松屋這樣的世家,其實父母身上最大的寶藏就是自己的技術,經歷幾代人的鋪墊,孩子只要安心繼承,就可以在領域上拋離同齡人,做到1刀999級的境界。
雖然我們中的許多家庭並不是世家,沒有什麼技術傳承,但作為父母我們都懷揣着一份家業,那份家業叫“人生經驗”。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着一份缺失或者榮耀,並且把自己人生所有的幸不幸都歸結於此。
對於不幸的,我們不希望孩子重複我們的舊路,希望孩子不要有與我們一樣的遺憾;
對於幸福的,我們希望孩子繼承我們的幸福,希望孩子按照我們的步伐前進;
我們內心也都清楚,只要孩子願意聽話地按部就班,他們絕對會比我們更出彩。
可現實卻是,明明父母在用盡全力助力孩子成就他兒時的夢想、成就他的人生,但孩子翻臉比翻書還快。
7歲時説要成為父母一樣的人,14歲時卻推翻了一切,並奮力否定親子間曾經的共同努力,甚至指責父母,説父母綁架了他的人生。
而那些想要得到父母幫助的,卻永遠失去機會,為人父母的我們再次感嘆自家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究竟,要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明白這個理兒,從心地接受父母的好意?這三個孩子接下來的歷程給了我們一個指示。
按照劇情走的話,健太應該是在新工作得到重生,而光平才應該是認命那個,松屋大概不會有什麼好結局才對。但現實卻是反過來的。
健太的28歲
家庭給健太帶來的最大的觀念,是認命。在海嘯後的重建中公司得到大訂單,在別人看來應該高興才對,但健太卻依舊提不起幹勁:“這得看你怎麼看了”沉吟許久,他説“某些方面,我們因為災後重建而受益,但這是必要的工作,我是這樣看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健太無法從生活中感受到哪怕一丁點的幸福,應該怎麼樣做才能滿足,才能幸福,他同樣不清楚。
28歲時被問及7年以後的期待,他説:“到時候自有分曉吧。只是希望到時多少能有自己的決定,決定要不要繼承這片農田。”
光平的28歲
光平在父親的影響下,重拾了對製陶的興趣,開始開設自己的網店,在父親傳授的基礎上進行突破。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父親曾對他説過的一段話:父親總是説,他對他製作的形象有個具體目標,他希望做得像小時候的我和兄弟姐妹。光平的目標,是想做出自己的單純。
松屋的28歲
松屋呢?21歲的時候,他就達到了父親逝世前的高度,頻頻出演重要配角,到28歲的時候,他已經完全超越父親,他開始出演主角,父親出演該角色的年齡,是46歲。真正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為什麼光平和松屋能這樣“秀”觀眾們一臉?因為,他們的父輩從不用嘴遁,而是真正的身教。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那些我們視為孩子最欠缺的人生經驗,孩子們都會一個不落地重新親身經歷一遍。
而孩子真正欠缺的,是擁抱變化,熱愛生活,在平凡生活中汲取幸福的能力。這份能力來自於父母,孩子們通過觀察父母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而習得。
為什麼孩子厭學?
孩子最初的時候對學習是充滿熱情的,後來他們上了幼兒園,老師佈置了家庭手工作業,回到家他們滿懷期望的、鄭重地和父母講解老師的要求,卻換來了“幼兒園哪來那麼多事兒!老師真是麻煩,不知道家長忙嗎?”的埋怨。
孩子習得了學習是麻煩的,作業是麻煩的,老師是麻煩的觀念,並且學習、作業和老師,是會讓自己視為天地的父母難受的。所以,他們厭學。
健太之所以厭倦農田,是因為稻田讓父母勞累,讓家庭失去了過去飽滿的幸福感,也因為那片稻田鎖死了他的未來;
光平之所以厭倦製陶,是因為製陶業的衰落讓父親和家庭遭受挫折。
而不同的是,光平的父母給光平展示了,自己之所以堅持這份工作,是因為自己心懷目標,而健太的父母,只是告訴健太那片稻田是他的責任。
為什麼孩子缺乏想象力、創造力?
孩子最初的時候是天馬行空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我們總會告訴他們,這一切如同考試一般,有着標準答案,問《三國》最聰明的人是誰,只能回答諸葛亮,不能回答孔明,更不能是龐統、周瑜、司馬懿。
松屋之所以能青出於藍,也僅僅是父親從小就讓他體會到生活、工作所帶來的充實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生活,無限可能。
一個事實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早已失去了熱愛生活的能力,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着,只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才等於幸福生活的單一價值觀,所以,一個不能給家庭帶來直接收益全職寶爸、全職寶媽,其價值是不被認可的。
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在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就像曾經,我們的父母傳遞給我們一樣。
最後,有一句話送給家長們,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擁抱充滿變化的生活,無法從平凡中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的能力,那過去我們那份人生經驗,對孩子來説一文不值,甚至是拉孩子後腿的毒藥。
我們最需要教會孩子的一課,是擁抱變化,熱愛生活。因為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任何事物和人都在變,只有變化,是唯一不變的存在。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過得比我們好,那麼,請先學會熱愛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了,如果你覺得我的觀點能給你帶來啓發和幫助,還請不吝點贊、轉發,如果還能點擊個關注,那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了。
我是淅淅爸,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