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燈已經進化為“後車加速器” 合理併線為什麼越來越難?
在一週前,我們分享過一篇關於“加塞併線規則”的推送。但結合自己的駕車經驗,不少人提出質疑,有網友留言稱,“在南京,打轉向變道,能順利變道算我輸,後車只要看見前車轉向,就會立即加速”!
相信不少車友們也有相同的經歷。如今的行車環境,可以説並不健康。雖然理性開車、謹慎駕駛是自打汽車誕生後就一直在呼籲的,但每每上車之前提醒自己慢行、禮讓的心理狀態會被實際的駕車環境輕鬆打破。發脾氣、動怒似乎已成定律,而轉向燈變為“後車加速器”,也只是眾多不文明開車行為的縮影。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咱們還得從引發路怒的心理層面開始分析。
1
不佳的刻板印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凡是對車後面貼有“新手”二字的車輛,自認為老司機的人總是會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新手”司機的種種駕駛習慣問題,比如不合理的併線、凌亂的行車軌跡,或者其他看似不合理的開車行為,總是會讓後車“嗤之以鼻”。但如果前車是自己熟知的一位老司機朋友,那麼哪怕這位司機有着類似的行車表現,你都會不以為意。就是因為新手身份,讓人習慣於“挑三揀四”。
同理,大量在路上“被欺負”的經歷,讓人對前車總是懷有敵意。似乎從打轉向燈這一個動作,就能洞悉出對方的“不良意圖”。此時,因為這樣刻板印象的存在,反倒忽略了對方打轉向燈這一正確行為,不自覺之間就會生出“不讓你輕鬆得手”的念頭來。反映在行動上,就是在前車明明具備了足夠變道空間時,還一腳油門干預前車正常的變道行為。
2
與心理預期的落差
每天在出行前,相信有不少車友們會暗示自己,今天能禮讓的禮讓、能減速的減速,千萬不要影響情緒。或者,出門前希望通往目的地的道路通暢,不堵車。但實際情況是,上路後其他車輛的不合理行為或者與預期不符的堵車會打破自己的出門前的心理預期,從而讓心態失去平衡,引起路怒。由此,本着“爭分奪秒”的原則,自然不會讓併線車輛浪費自己的時間。
3
以自我為中心
一句話總結,以自我為中心的這類人,總是認為自己開車習慣是良好的,沒有任何問題的,而有問題的都是別人——這在心理學上專門有一個名詞,叫做“自我服務偏差”。當從心底裏認為錯誤都在別人時,就會忍不住去批評指正對方存在的“問題”,從而引發動怒。
4
封閉空間放大不良情緒
身處於人羣中時,説話做事都會三思而後行,也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有着潛在的剋制。而身處於車廂內時,由於相對封閉的空間,這種自我行為控制機制會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因為發泄情緒不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自然更容易動怒。
比較類似的事情是,當我們藏在屏幕背後時,任何胡言亂語幾乎都是“零成本”的。因此暢所欲言、大放厥詞的人隨處都在,而相同的話語,在日常生活中卻是很難聽到的。
5
自身狀態不好
其實開車本身是個體力活。長時間的擁堵、長距離的駕駛,極易影響自己的狀態。因此,這種身體上的不舒服,往往會反映在情緒上,也就是自己的容錯能力在減弱,對於任何的不良駕駛習慣都看不順眼。甚至於前車變道這種正常的行為,也會被自己誤認為是無理的“加塞”。那麼壞情緒,自然而然就來了。
總而言之,合理併線越來越難的原因,都在於後車對情緒的管理失控。當然,這一切要基於合理併線的“合理”二字。如果換位思考,自己所認為的合理併線行為,其實在後車看來並不合理,此時雙方可能都認為錯在對方。那麼想要正常完成併線,就是難上加難了。
騰訊汽車原創自制微短劇《有車好好開》,輕鬆搞笑get用車知識點!
優質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