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 拔地而起 承載百姓殷切期望 蓄勢聚力 共謀就醫全新體驗
在銀州區嶺東街,歷經滄桑的市中心醫院正努力發揮着它的最大效用。這座始建於1969年3月、60年代的老院區,承載了鐵嶺人民太多的記憶,而矗立在銀州區西南方向的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猶如一股清新之流緩緩展開,它流轉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科學佈局合理整合優化醫療資源的智慧,更匯聚了全市各界的力量,承載着人民羣眾的殷切期望。
2023年,一所新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急診、急救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三甲醫院即將交付使用,為鐵嶺及周邊地區百姓提供温馨、舒適、便捷的醫療服務。
全力以赴 項目主體工程拔地而起
連日來,儘管氣温急轉直下,但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的工地上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百餘名工人正拆卸腳手架、模板等,加緊進行今冬施工的收尾工作。
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是我市重要民生工程、重大惠民項目。項目佔地200畝,建築面積近14萬平方米,編制牀位1200張,計劃投資7.66億元,於2023年竣工。根據工程進度,項目現已投入資金8000萬元。截至目前,整個項目主體工程的地下部分已全部完成,病房樓已建設至3層並完成封頂,門診樓已建設至2層並完成封頂,預計明年主體竣工,並進行內部裝修。
“目前,整個項目正順利向前推進。該項目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如此良好的建設勢頭,除了項目各方的積極推動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包括所有施工人員在內的廣大市民的無限希望和期待。”市中心醫院項目負責人説。醫療項目建設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緊密相關,該項目自開建以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級各相關部門和全市廣大百姓的廣泛關心和支持。從6月24日開工以來,項目指揮部與全體參戰人員打破常規,羣策羣力,團結協作,克服各種困難,爭分奪秒,晝夜奮戰,嚴格落實參建各方主體安全責任,加強施工安全監管,按施工計劃快速推進工程建設。
別具匠心 新醫院設計更合理
市中心醫院始建於1969年,現主要建築建於1980年,40多年來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特殊貢獻。由於建院已久,隨着人民羣眾對就醫環境條件改善的需求日益迫切,現有的牀位數量、病區規模和設施條件已難以滿足當前醫院業務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主動順應羣眾呼聲,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啓動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
“新醫院最大的變化是區域劃分更加明晰,患者就診體驗更加流暢便利。”項目負責人介紹。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與現院址相比,面積從5萬平方米增加到了14萬平方米,編制牀位增加到了1200張。建成後,一張牀的牀佔比是112平方米建築面積,在現代醫學發展的今天,異地新建項目的牀位數與醫院總面積數的配佔比更科學,更符合現代醫學發展下的三甲醫院標準。
異地新建項目佔地面積200畝,因為不受面積制約,項目規劃科學地將門診醫療綜合體大樓設計為3層。“很多患者到一些大城市的上級醫院,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滾梯和廂式電梯上往往都人滿為患,想要上下樓需要等待很長的時間。”項目負責人介紹。因此,項目在設計之初,將患者就診是否便利納入設計理念中,聘請了北京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和大連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在新醫院的設計中,沒有過高的樓層,既避免了上下電梯人流的擁擠,又有利於人員的疏散,而且門診樓中的區域佈局設置也更加合理,患者就醫過程中走的路更少,掛號、收費、檢查在一個局部區域內便可完成,儘可能地實現一站式服務。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項目建設內容中也有新的規劃。異地新建項目中特別規劃了一座感染門診樓和一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心住院樓,作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心,其中,8層的住院樓在平時設置為以療養為主的無危重症患者的科室病房,一旦大規模疫情發生可隨時進行轉移清空投入使用。在設計建造時,感染門診樓設有負壓病房,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心住院樓則完全按照三區兩通道的標準,有效提升我市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這將會是一座會呼吸的花園式醫院,我相信無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來到我們的新院區,都會是輕鬆、平和,充滿希望的。”項目負責人説。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秉承“綠色+生態”“現代+傳統”的理念,全力打造“面向未來的花園式醫院”。
合理的功能分區、便捷的醫療流程是“花園式”醫院的前提,良好的綠地率指標是“花園式”醫院的基礎。新醫院的設計中,花草樹木綠地佔比達到30%以上,同時,為了實現花園式醫院、賓館式病房,新醫院將原來以白色、灰色為主的冷色調,改變為以中性色及暖色調為主,讓優美的環境、舒適的空間幫助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緩解焦慮的心情、身心得到放鬆。
搭載5G 新醫院更加智慧
異地新建的醫院除了充分考慮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和重大保障任務等因素,突出安全、舒適的總體要求,還將在智能安全、智慧醫療以及綠色環保等方面前瞻性謀劃。
為了緊跟現代醫學模式發展的趨勢,滿足現代化醫療設備運行的高要求,提升患者就醫感受,異地新建項目全力搭建智能信息化工程。醫院成立了智能信息化小組,確定了醫用氣動物流系統建設。
所謂氣動物流,就是以壓縮空氣為動力,通過網絡管理和全程監控,將各科病區護士站、手術室、中心藥房、檢驗科、病理科等工作點連接起來,通過壓力管道連為一體,在氣流的推動下實現藥品、標本等各種可裝入傳輸瓶的小型物品在站點間的智能雙向點對點傳輸。以往醫院的急救藥品、標本等均依靠人工運送,有了氣動物流系統,一切都變得簡單了。將符合運輸條件的急需物品放入終端,輸入輸送目的科室,按下發送鍵,僅僅需要幾十秒就能將物品準確無誤地送達至相應科室,不僅能有效減少配送人員造成交叉感染的可能,更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工的差錯率。在夜間物品的傳遞和緊急情況下,檢驗標本、急救藥品、血液等物品的快速傳輸,也可以為患者搶救贏得更多的時間。
除了醫用氣動物流系統,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弱電系統工程也在持續論證推進中。“簡單地説,LIS系統、病房呼叫系統、叫號系統、預約診療系統、合理用藥監管系統、遠程會診系統等等整合一起統稱為弱電系統,在現在以及今後來看,一個醫院的服務水平和實力,主要體現在醫院的信息化、智能化上,而信息化、智能化就需要靠弱電系統來支撐,它是醫院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醫院運行的靈魂。”項目負責人説,例如現在的遠程會診只限於診斷上,對於一個檢查結果,上級醫院通過遠程會診給出診斷及治療建議。在未來,遠程會診發揮的功能卻不侷限於這些,它可以通過遠程系統,實現遠程手術,患者身在鐵嶺,可以請到北京的專家,通過遠程操控,由更精準的機器人來完成手術……這些雖然在目前來看只是設想,但在未來5G覆蓋以後,在市中心醫院新院區信息化工程的建設下,都將會成為造福鐵嶺百姓的現實。醫院將結合各臨牀科室、管理部門的想法、需求,盡力在整個弱電系統中體現出來,未來讓信息化、智能化為患者帶來就醫新感受。
技術革新 填補醫療板塊空白
醫院的異地新建,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搬家”,而是藉此契機提升硬件軟件、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全面優化就診流程、改變傳統就醫模式、實現醫院科學精細管理,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醫院計劃引進PET-CT,填補鐵嶺地區該領域的空白。PET-CT是核醫學檢查的一部分,它是有PET和CT兩部分組成,PET-CT同時具有兩種機器的檢查特點,PET顯示功能成像、CT可以精確確定病變組織的部位、病變組織的大小、形態及與周圍組織的邊界。PET-CT對癌前病變診斷比CT診斷率明顯提高,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臨牀各種疾病及癌前病變的診斷。鐵嶺地區引進此項技術後,不僅可以為患者免去奔波上級醫院的麻煩,也會在就診費用上減輕患者負擔。
諸多如骨折、腦血栓等疾病的患者雖然病治好了,但其身體功能的恢復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愈後的功能恢復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新醫院還設計了中醫康復中心,在這裏, 有專業的康復團隊為患者提供因人而異、因病而異、系統、科學的康復鍛鍊方案和專業的指導,讓患者的愈後生活更有質量。
“千方百計改善全市及周邊地區人民羣眾就醫質量”,這是市中心醫院近年來始終不懈的追求。項目建成後,將加快推進市中心醫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改善全市人民看病就醫條件,使之成為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服務管理一流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急診、急救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三甲醫院,推動我市醫療衞生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項目鏈接】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項目位於銀州區富州路以南光榮街南段以東,分為市中心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建設項目和市中心醫院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建設兩個功能項目。門診、病房綜合樓建設項目建築面積11.5萬平方米,設置牀位900張,共有6棟樓,最高設計11層;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建設項目建築面積2.53萬平方米,設置牀位300張,共有2棟樓,最高設計8層,可平戰結合,應急時分開。項目基礎設施包括醫療綜合體、內科病房樓、外科病房樓、120指揮中心、感染門診樓、行政辦公樓、學術報告廳、餐廳食堂和地下車位等。
鐵嶺日報全媒體記者常詩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