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最初指民族稱謂,可查最早記載公元前1211年。
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
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蹟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者”,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雅各生了十二個支派。
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迴歸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着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中歐地區的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迴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脱身。
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原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衞·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 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着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佈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
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着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
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衞·本-古裏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
今年年初,內塔尼亞胡表示,將給在以色列境內的6萬名非法非洲移民離境的費用,幫助這些非洲移民他們返回自己的祖國。在新政下,以色列向境內的非洲非法移民提供3500美元以及一張免費機票–不但可以選擇哪裏來哪裏去,還可以商量下,去盧旺達和烏干達這樣的“第三國“。
不過一切都是有期限的,如果三月底之後還不走的話,等待他們的就是警察、監獄和死亡。
其實,2013年以色列在修了修埃以邊境的防禦系統– 用人話來説,修了一道邊境牆之後,已經有效切斷了非洲“非法滲透者”進入以色列。(難道這就是川總修牆的理論基礎和靈感來源?)但是,修牆之前,還有大概6萬來自厄立特里亞和蘇丹一類國家的難民通過埃以邊境入境以色列,並且非法滯留。
難民們都説自己逃離家園來到以色列的原因是因為戰爭和迫害,但是以色列認為經濟原因才是重點。內塔尼亞胡稱:此類非法移民的存在是對以色列現有社會結構和文化的威脅,這些非洲黑人是“文明癌症”。
可能有人會指責“癌症”的説法,認為這是歧視黑人。美國之聲認為,這是政治正確般的吹毛求疵。如果像美國住建部長Ben Carson那樣的黑人,估計會贊同這樣的政策。
大規模素質低下的外來人口進入,必將破壞已有社會結構,威脅已有的文化。這不是癌症又是什麼?吹毛求疵的人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然而,他們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在推動一個在發展進步甚至已經進步的優秀國家走向墮落。
目前包括歐洲在內的大部分國家為追求所謂的無厘頭不知所以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大開國門,對進入本國的外來入境人員門檻非常之低,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能不能向內塔尼亞胡那樣承擔起看好國門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