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節儉習慣”的孩子,長大很難有出息,別再當作資本了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會告訴孩子,要懂得節儉。可是萬事皆有個度,一旦超過了那個度,節儉就會變成了另一種味道,而且對孩子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身邊就有個很典型的案例朋友認識的一位朋友,叫小玲,她的父母是普通職工,家庭條件算不上富裕,所以從小,小玲的父母就教育她,要節儉,要知道省錢。
隨着小玲慢慢長大,節儉也確實做到了,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個乖巧懂節約的孩子,可是這種節儉,卻有些病態。因為有佔便宜的事情,一定會有小玲的身影。有段時間,為了充分發揮節儉,逛遍了周邊的商城和超市,遇到試吃的試用的,一定不會錯過,但是隻試不買。
這樣做,的確省下了不少錢,可是,後果也是不容小覷的。周邊的商城和超市,都認識了這麼一個令人頭疼的女子,她只試吃試用但就是不買,直到這個時候,小玲才停止了這樣的行為。
不單單如此,和同事朋友的聚餐中,小玲也是那個會和服務員説,要提前準備好食品袋,打包走自己喜歡的菜。而且小玲總是蹭吃蹭喝,沒有主動請過朋友一次。漸漸的,大家都明白了小玲的為人,也不願意和她打交道了。
不得不説的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於整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勤儉節約確實是一個好習慣,但是如果控制不好一個度,卻會讓這個優良傳統,變了味道。
如果家長總是要求孩子過度節儉,可能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沒出息的人。
如果孩子有這三種“節儉習慣”,長大很難有出息,父母別再當作資本了。1. 愛佔小便宜
對於蠅頭小利念念不忘的人,是非常讓人反感的,這樣的人即便是在社會中,也很難受歡迎,這樣的人,是很難有出息的。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是這樣的人,儘管會有眼前的小利,但是最後丟失的,卻是品德和教養的“西瓜”。這些人也會為自己貪小便宜的行為付出代價。
2. 拒絕分享
有些孩子,是不樂意分享的,與其説是自私,倒不如説是太過於小氣。這樣的孩子喜歡獨自佔有,樂意用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卻不樂意分享自己的。
時間久了,這樣的孩子就很難再讓人心生歡喜,也就漸漸沒有人願意和他一塊玩了、
3. 自私自利
孩子可能心裏比較單純,稱不上道德綁架,但是一些行為上,卻是十足的道德綁架了。比如,他人不樂意和其分享,就會指責別人摳門;如果拿了他人的東西,不樂意還回去,在被索要時,又會説他人太小氣。
這樣的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誰都不會喜歡,長大後,如果還是有這樣的惡習,也很難有出息。
都説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想要孩子能夠過得好,就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一個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