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宣讀時刻,他們説……

命令宣讀時刻

——親歷北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命令宣讀儀式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康子湛

通訊員 鄧慶穎 張寧

儀式,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傳遞的是一種價值與精神。

軍人的儀式是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之一,能夠有效激發官兵內在的職業認同感、使命感和榮譽感,讓官兵從內心銘記一段歷史、珍藏一份真情、永葆一份本色。

每一名軍人從踏進營門那天起,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儀式的感染與薰陶。入黨宣誓、誓師動員、授予獎章……這些儀式使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最終成為官兵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

諸多軍人儀式中,命令宣讀儀式最為獨特。從入伍到退伍,動員宣誓、授銜接裝、晉升選調、離隊退役……在一次又一次命令宣讀儀式中,官兵把最美好的歲月獻給了熱愛的國防事業。

一次刻骨銘心的儀式,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前不久,記者跟隨北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參加了一次命令宣讀儀式,收穫了一個個命令背後的強軍故事。

命令宣讀時刻,他們説……

戰區成立以來,北部戰區聯指某保障隊多次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課題任務,受到表彰。姚振鋒攝

離別之際的回首——

腳下夯實的泥土,如今已成為一條路通向遠方

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北部戰區聯指中心某保障隊參謀楊瑩迎來了退役命令宣讀的日子。

一大早,趁着同事還沒上班,楊瑩早早來到辦公室,清理個人物品。疊起自己掛在椅背上的軍裝,收起擺在辦公桌上的工作照片,看着自己在這裏奮鬥的印記一點點消失,楊瑩漸漸淚眼朦朧。

她的耳畔,響起了去年一位戰友退伍時,跟她掏心窩兒説的話:“楊參謀,真要離開這個樓了,我想哭!”

這些年,由於工作強度大,楊瑩無暇顧及家庭。她經常憧憬着買菜做飯、接送孩子、孝敬父母那種和美生活。可真到了這一天,她發現,這個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地方,自己竟然這麼留戀!

看着空蕩蕩的桌面,楊瑩眼前浮現出4年前初來時的情景。

那天,大雪紛飛,楊瑩拖着行李箱、揹着行軍背囊前來報到。本以為迎接自己的會是熱情的新戰友和舒適的營房,沒想到一推開門,楊瑩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辦公室裏只有一些拼湊的桌椅板凳,牆皮成塊成塊掉落。屋內,近6台傳真機鈴聲此起彼伏,文電紛飛而至,兩名戰友忙得滿頭大汗。

沒時間寒暄,楊瑩放下行李投身到文電處理之中。等她忙完,前往宿舍時已是深夜。

那段時間,保障隊剛剛組建,各項工作百廢待興。營區沒有排水溝,楊瑩和戰友一起挖;缺少辦公物資,他們就東拼西湊到處跟友鄰單位“化緣”……不到一個月,保障隊工作就走上了正軌。

“如今大不一樣了。曾經老舊的營房煥然一新,各類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 命令宣讀儀式前,楊瑩與其他退役幹部一起繞營區走了一圈,聊着幾年來保障隊建設的點點滴滴。

“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當送別的歌聲響起時,這一天接到退休命令的副譯審劉英,淚珠奪眶而出。

從軍30年,劉英把自己青春全部獻給了這身軍裝。由於崗位特殊性,她常年駐守偏遠地區,與愛人長期分居。女兒已經上高中了,但10多年來,她幾乎沒給孩子輔導過作業,沒去開過家長會。

本以為選調到保障隊,離家近了,能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女兒上高一的第一次家長會,她又因緊急值班任務沒能參加。面對愧疚的母親,女兒很懂事:“媽媽,咱們兩個都上了一所新學校,我們比一比,看誰先拿出好成績。”

保障隊組建不久,劉英所在的團隊受領了一項訓練大綱編寫任務。女兒知道媽媽工作時不能看手機,就送了她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對能傳達想念的手錶,一方按住錶盤時,另一方的手錶就能震動,知道“我在想你”。

不到一年時間裏,一份涵蓋6個類別、100多個課目的大綱,正式由軍委下發全軍施行。這一年,女兒也交上了一份年級名列前茅的成績單。

“就怕自己離開部隊的那天有遺憾。” 翻譯員呂航軍齡已滿30年,這一天也是她退休的日子。

回憶這幾年來的工作生活,她激動地説:“帶着第一代戰區人的覺悟幹工作,越是困難就越有成就感。”

保障隊成立第一年,為了探索合理的戰備值班機制,她和戰友們平均每人值了300天的班。“戰區值班不比一般值班,24小時都要繃緊神經,高度緊張。但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通宵達旦研究打仗課題。”從百廢待興到全速運轉,呂航記得很清楚:他們前後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命令宣讀儀式上,隊領導把呂航的榮譽證書從榮譽牆上取下,轉交給了她,隨後又放上了複製品。

儘管成立才4年,可隊裏榮譽室的獎章證書已經掛了整整一面牆。

離別之際,凝望着見證榮譽的獎章證書,呂航和眾多戰友不禁心潮起伏:4年奮鬥,他們已經辛勤開墾出了“一抹新綠”。如今,腳下夯實的泥土,已成為一條路通向遠方。

履新之前的展望——

前路沒有跨不過的“婁山關”

有些人的離開是一段使命的結束,而有些人的離開,則是一段新使命的開始。

命令宣讀儀式上,除了退役命令,還宣讀了另外一份命令:選調。

經過選拔,某保障隊參謀黃海波被選調到戰區機關任職。“這個崗位,對能力素質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責任也越來越大。”黃海波深有感觸地説,經過這幾年在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的淬火磨礪,他有信心勝任新的崗位。

黃海波從小熱愛軍事,從軍後多次參加大型軍事演習,3年前被選調到戰區聯指某保障隊。

當他滿懷欣喜來到聯指值班時,內心的激動與忐忑卻化成了些許的失落:不見天日、封閉的辦公環境;屏蔽信號、遠離社會的日常生活;整天對着屏幕、感受不到“鐵甲洪流”。

他不由對這個“主戰”崗位略感失望,甚至產生了懷疑:自己在這個地方幹有沒有意義?可沒多久,一次特情處理,讓黃海波真正嗅到了戰場的氣息。

那天,警報響起,原本寂靜無聲的聯指大廳,瞬間高速運轉起來。從指揮席到保障席,層層鏈條急速運轉,席位上的每個人都通宵達旦盯着屏幕,不斷研判新的態勢。

“每一條信息都關係戰場勝敗,每一個環節都涉及戰場全局。”經歷過一次次聯合作戰值班,黃海波的能力素質不斷提高,應對處置情況也越來越自如。

“4年的歷練,很多人在聯指工作中脱胎換骨,越來越自信。”副隊長任一榮告訴記者,4年來,他參加過軍委和戰區組織的很多重大演訓保障任務,在戰位值班470余天。

組建第一年寒冬,辦公室內外温差30多攝氏度,他在會議室將16張地圖拼接成一張大地圖,跪在圖上進行標繪……

由於工作性質特殊,任一榮的牀頭常年擺放着一部軍線電話。無論多晚,只要一有情況,他馬上處理。妻子評價他幹起工作來“無法無天”:沒有法定節假日,沒有白天黑夜。

“出於作戰因素考慮,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全封閉管理,值班幹部都有過壓力大、本領恐慌的經歷。”黃海波説,聯指中心運行以來近1700多個日日夜夜,許多幹部把辦公地點搬到了聯合值班室,與各軍種的同志一道研究,向技術專家請教,為的就是“離戰場更近一些”。

如今,戰區很多人都習慣把值班視為“打仗”,這個稱呼不僅僅是聯指軍官對戰區工作的態度,更是他們爬坡奮進的縮影。

一代戰區人有一代戰區人的使命。黃海波説,對於第一代戰區人來説,身上最為突出的就是創業精神。伴隨着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推進,一批批優秀的創業者來到戰區,一棒接着一棒奔跑在改革強軍的大路上。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海洋,背後是一艘艘巍峨的軍艦,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永遠戰鬥着奔向遠方。”海軍出身的某局幹事楚旌陽,此次交流又回到了海軍任職。“有了戰區聯指的工作經歷,再次回到軍種任職,腦海中的作戰版圖越來越寬闊了。”他説。

“戰區聯指中心運行探索的路上,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等待我們跨越。”談起這些,楚旌陽説,有了在戰區聯指中心這幾年的加鋼淬火,謀打仗的底氣更足了!

互敬軍禮,再踏征程。命令宣讀儀式上,隊裏送給黃海波一本學習筆記,副隊長任一榮在扉頁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動力首先來自於內心的沸騰。”

送行戰友的寄語——

人來人往,創業精神永不停歇

看着幾名戰友遠去的背影,高級工程師徐樹奎格外珍惜這次送行。

今年春節前夕,他在單位封閉攻關。新冠疫情暴發後,身為醫生的妻子于娜臨危受命,作為醫療組長帶領遼寧省第六批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馳援武漢。

臨行前,她多麼希望機場送行家屬中有丈夫的身影。幾番回頭,她終究是沒有等來他。直到武漢下飛機當天的後半夜,她才收到剛剛走出實驗室的丈夫“送行”信息。

“白天她醫治病人,我封閉攻關,幾乎每天都是後半夜通話。”徐樹奎説,妻子分分秒秒與死神賽跑,每次通話他都格外珍惜。“我們都用軍人和醫生的職業精神相互鼓勵對方。”他説。

52天后,妻子回來了,被評為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而徐樹奎牽頭攻研的課題獲得立項推廣。

説起家裏,徐樹奎既愧疚又驕傲。他説,戰區工作平時和戰時是一樣的,“隊裏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各處值班、執行任務,別説回家了,很多人在單位的時間都很少。”

送別戰友黃海波,參謀朱永勝漸漸紅了眼眶。朱永勝比黃海波晚一年到戰區工作,但兩個人因為業務工作經常來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面對戰友離別,朱永勝心頭有着別樣的感懷。

2016年,朱永勝赴南蘇丹參與維和任務,在執行難民營警戒任務時,所在車隊突遭炮彈襲擊,一輛裝甲車被擊中,下士李磊、四級軍士長楊樹朋不幸犧牲。

“烈士的遺體是我抬出來的,身為他們的排長,連道別的機會都沒有。”經歷過戰場槍林彈雨的朱永勝,回國後被選送國防大學學習聯合作戰,畢業後選調到保障隊工作。

新冠疫情暴發後,朱永勝堅守崗位,身兼數職,和戰友一起支撐起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的運轉。送行時,他告訴每一個奔赴新戰位的戰友:“戰區連着戰場。過去你們是好樣的,以後更要捷報頻傳,我們聯演聯訓場再相見。”

人來人往,創業精神永不停歇。參謀董明在機關某局鍛鍊後,取得了國防大學聯合作戰資質培訓班的入學資格,再過幾天就要前往學校報到了。董明怕跟不上課程,這幾天正抓緊時間提前預習。同時,他還梳理出了一些現行制度中的矛盾問題,打算帶到學校,跟專家教授一起研討。對於未來,董明想得非常清楚,“學成歸來,用自己所學為強軍事業貢獻一分力量!”

記者注意到,送行隊伍中,有一張年輕的臉龐。技術骨幹盧堅今年碩士研究生剛畢業,專業英語八級的他被分配到業務室工作。交接儀式上,翻譯員呂航把桌椅、文件包、枱曆、筆筒都留給了他,特別是跟作戰有關的資料,更是手把手鄭重地交到了盧堅的手上。

“不管走到哪裏,‘戰區人’這個名字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保障隊政委劉炳順年初從某局來到保障隊任職。他説,戰區輪換交流制度,絕不僅僅是崗位的調整,更是使命的傳承,這樣既可以補充新鮮的血液,更可以把戰區的創業精神、聯合文化帶到部隊去。

一批轉崗或退役的軍官緩緩走出營門,一批新調入的軍官邁着整齊的步伐走進來。

面對此情此景,一位戰區機關領導説:戰區更像是一個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大學校”,人來人往將是以後的新常態。

跑好屬於我們的這一棒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看着一批官兵離去時的難捨難分,目睹又一批官兵來到戰區時的豪情滿懷,我們彷彿聆聽到了強軍興軍的鏗鏘足音,感受到了廣大官兵砥礪前行的蓬勃活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置身北部戰區聯指中心這場特殊的交接儀式,一種“枕戈待旦、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軍人的肩膀扛槍扛炮,更扛着國家和民族的安全重任。從捨不得離開的參謀楊瑩、副譯審劉英,到奔赴戰區機關崗位的參謀黃海波,再到回海軍任職的幹事楚旌陽,他們身上那種分秒必爭的緊迫感,讓我們為之感佩。

軍人只有兩種狀態,打仗和準備打仗。在戰爭來臨之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準備打仗,並不比在戰場流血犧牲輕鬆多少。除了追逐研究戰爭的枯燥與寂寞之外,每一位軍人還必須時刻在備戰狀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聆聽一名名戰區官兵的創業奮鬥故事,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實現強軍興軍的偉大目標,是一場接力跑,需要我們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付出艱苦努力。強軍事業更是如此,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累足成步,鏗鏘前行。

今天,人民軍隊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正是源於每一名軍人的鍥而不捨、堅持不懈,正是源於每一名軍人的攀登不停、跋涉不止。國泰民安,源於每一個軍人的無悔堅守;歲月靜好,源於一代代軍人的負重前行。

今天,我們持續推進強軍事業,更需要每一名軍人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一支軍隊的強大,同每一名官兵迸發的堅忍不拔精神、奮發有為姿態息息相關。實踐證明,每一個官兵的執著與奉獻,都推動着這支軍隊的發展與前行,也積聚着國家的價值和成就。砥礪強軍路,只有奮鬥才能成就夢想,只有奮鬥才能奪取新的勝利、贏得新的榮光。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我們每一名軍人都應該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跑好屬於自己的這一棒,走好屬於自己的新時代長征路,積少成多、久久為功,聚起強軍興軍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

熱血滿懷守望山河,壯志在胸報效家國。親愛的戰友們,嶄新的征程已經開啓,奮鬥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扛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用忠誠鑄就榮光,為實現強軍興軍偉大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命令宣讀時刻,他們説……

本文刊於10月28日解放軍報05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解放軍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70 字。

轉載請註明: 命令宣讀時刻,他們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