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法國人在奠邊府戰役中遭遇慘敗後,被迫與胡志明領導的越盟談判,並於當年與中英美蘇等9個國家簽署《日內瓦協定》,法國殖民勢力從就此退出了統治70餘年的印度支那。老撾和柬埔寨終於擺脱了殖民統治,重獲獨立。
但越南的局勢很快進入後殖民時代的亂局中。新建立的北越與南越以北緯17度線為界相互對峙,儘管日內瓦協定中規定了雙方將在1957年共同舉行普選來實現統一,但南北越的分歧嚴重,加上美國插手越南事務,北越持續向南方滲透,局勢更加複雜,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南北之間的對立已經常態化,雙方的武裝衝突日益頻繁。
1959年,胡志明簽署命令,在老撾和柬埔寨與南越相鄰的密林山區開闢一條支援南方游擊隊作戰滲透的交通線,這就是日後聲名遠揚的“胡志明小道”。實際上,這條崎嶇的山林小徑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當地的傣族山民開闢出來,到了法國殖民者全部撤離後,北越方面立刻發現了這條山路的戰略價值,並着手擴建成軍用通道。
當時正處在援越抗法與援越抗美的間歇期,中方的大批援助力量和物資還未抵達,在熱帶雨林和崇山峻嶺中將這麼一條羊腸小徑擴建成補給線,對於北越而言難度相當大,整個工程也是修修停停,直到1959年胡志明親自下令後,該工程才開始加速。好在胡志明小道的大部分都處在老越和柬越邊境的非軍事區,無論是南越還是美國,甚至老撾,都沒有注意這條補給線,北越因此得以不受干擾的安全施工。
直到第二年,在胡志明小道能夠勉強實現物資輸送之時,美國駐南越部隊的T-28教練機從空中注意到了這條小路。從北越的驕諾山口,綿延2萬公里直通南越腹地,雖然設施極為簡陋,但運輸能力還是相當可觀的。情報傳到南越當局,着實令當時的吳廷琰心驚。通過一條簡陋的公路,北越已經有能力將刺刀伸到南越的心臟。很快,南越方面就制定了特種作戰計劃,通過與老撾王室的談判,終於獲准派兵進入老撾山區直接打擊北越的補給線。最初參與行動的南越部隊還要換上老撾王家軍隊制服以作掩護。
不過事實證明,南越的行動還是要比北越慢了一拍。為了保障胡志明小道的安全暢通,北越早在施工期間就派兵肅清了胡志明小道附近的老撾軍隊,昏庸無能的老撾王室看到北越軍隊在自己領土上大張旗鼓地搞建設,竟束手無策。到了1961年,在巴特寮的協助下,老撾王室派駐到胡志明小道沿線的軍事力量就全部被肅清,那些偽裝成老撾軍隊的南越部隊自然也被消滅得差不多。胡志明小道還在不斷地向老撾的沙拉灣省與阿速坡省延伸擴張。
北越在胡志明小道上的一系列極具威脅的行動,讓南越如芒在背。特別是在老撾的重要據點色邦和芒豐被北越攻佔後,不安的情緒開始在南越當局內部蔓延。以黎光松為首的南越高級軍官建議吳廷琰,要迅速派出軍隊馳援老撾,在北越立足維穩之時一舉收復據點,切斷胡志明小道。但一貫手段毒辣的吳此時卻顯得優柔寡斷,僅派出有限的軍事力量進入老撾進行有限的軍事偵察和騷擾。
不過,吳派遣的作戰單位卻頗有來頭,除了老牌主力陸軍第1步兵師外,還有一支頗為神秘的特戰部隊,即第1偵察大隊。這是一支直接聽命於總統聯絡辦公室的軍事力量,人數雖少但力量精幹,所有成員都是由美方一手調教訓練出來的。最重要的是,第1偵察大隊直接聽命於吳廷琰本人,後世甚至將其稱為總統府的御林軍。1961年夏,該偵察大隊和第1步兵師部分官兵越過老撾邊境,到距離色邦不遠的班輝薩構築防禦陣地。
恰在此時,美國對越南局勢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剛剛當選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在1961年5月6日,制訂了積極介入越南事務的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即是,使用除美國戰鬥部隊以外的一切軍事手段,協助南越當局對付日益活躍在南方的北越游擊隊,而主要的協助形式就是支援南越的特種作戰。
白宮的這一戰略轉變,很快得到了南越當局的積極響應。在完成老撾一帶的軍事部署後,肯尼迪專門派出一個聯合作戰研究處,由美國人吉爾伯特-萊頓上校全權負責,而南越方面負責對接的則是總統聯絡辦公室的武官陳開京上校。雙方共同負責針對北越游擊隊特別是胡志明小道的特戰任務。
經過萊頓與陳開京的商議,整個特戰計劃被命名為“颱風行動”。該計劃的核心任務,就是組織特戰部隊滲透到老撾東南部蒐集胡志明小道的情報,並同時展開偷襲和破壞任務,以期切斷這條讓南越寢食難安的補給線。接手颱風行動的陳開京和萊頓首先要做的就是組建偵察部隊,他們從上文提到的偵察第1大隊裏精挑細選了一批精英,並按照陳的想法進行整編。
他採用自創的14人小隊編制取代了慣常的15人小隊作為基本作戰單位,該獨立小隊包括1名隊長和一名無線電員,其餘12名成員可均分成4個3人小組,按陳開京自己的話説,這樣按整數編組既可以方便執行任務,在遇到險情時還可以分散開迅速撤離。到了1961年7月,陳開京一共組建了15個這樣的小隊,作為作戰初期的種子力量。同時,陳還在美方協助下,專門成立了一所訓練學校,聘請美方教官手把手地訓練這些隊員空降和特戰技巧。
在第1偵察大隊基礎上優選精英部隊負責偵察任務外,陳開京還組建兩個執行攻擊任務的特戰連,陳又從叛逃到南方的原北越軍隊裏去選人,這樣做的理由是:越是叛逃人員,越不可能被北越容忍,所以忠誠度越可靠。同時鑑於特殊的作戰環境,陳開京特地留意了部隊中熟悉山區地貌的傣族人。不久,他從各支部隊中挑選了320人,並將他們送到訓練學校中進行突擊培訓,並按照美軍編制分別組成第1和第2空降遊騎兵連。
在這些部隊尚在訓練中時,陳開京就迫不及待地着手實施颱風行動。1961年8月,第1偵察小隊14名成員搭乘一架美軍C-47運輸機升空,在老撾阿速坡省東部的叢林地區實施空降,成員們身着舊式迷彩,端着瑞典制M/45衝鋒槍開始行動。在之後的三天時間裏,共有5支偵察小隊空降到這一地區。為了掩人耳目,這些小隊又分散成若干小組,一路摸進胡志明小道進行偵察,首次任務持續了3個月,在收集到第一手情報後,居然沒有遇到一共北越士兵,最後全員安全返回。
首次偵察任務順利完成,令陳開京信心大增,當年9月即開始執行第二次任務。按照計劃,第5、6小隊搭乘美軍C-46運輸機在色邦以南地區實施空降。不過,這兩個小隊顯然沒有第一次任務時那些小隊那麼幸運,在空降時一名特戰隊員把大腿摔折了。在受到求救電文後,萊頓不得不專門調一架美軍的H-34直升機前往救援,但當H-34靠近目標時,巨大的發動機轟鳴聲卻把附近的北越游擊隊引了過來。在北越的強大火力下,這兩支偵察小隊很快四散逃亡,不過到最後除了一名隊員被俘外,其餘人員都安全跑回了基地,這倒證明了陳開京的14人編制的優點:適合迅速逃跑。
不甘失敗的陳開京很快組織實施第三次任務,這次的行動以第4偵察小隊為主力,同時派遣遊騎兵連的一個排共同參與。這支部隊空降到老撾色蘇河南岸,並按計劃在空降地附近掩埋了一大包大米,作為隱蔽補給點。隨後,他們沿着北越游擊隊留下的埋鍋造飯的痕跡進行偵察。一天之後,等到他們回到補給點開挖埋好的大米時,卻發現大米早已經被當地的老鼠啃食地乾乾淨淨,飢腸轆轆的隊員們只好臨時決定向阿速坡機場轉進,去向老撾王家軍隊討點飯吃。
然而,他們行進到一個村子附近時,誤將一支巴特寮游擊隊視作老撾軍隊。隊長前去用老撾語向對方“討飯”時,遭到巴特寮部隊的猛烈襲擊,不多時,除了6名隊員僥倖逃脱外,包括隊長在內的其餘人等全部被俘。得知任務慘敗的陳開京心急如焚,他原打算請求南越軍方派遣部隊前往救援,但已與總統府有嫌隙的軍方拒絕出兵。美軍在越南也尚未部署得力的空中力量,最後還是老撾空軍出面,派遣一架武裝型T-6教練機,把巴特寮游擊隊引到之前的埋米處,對其實施空襲。一通轟炸過後,除了幾名巴特寮隊員被消滅外,還有不少被俘的偵察小隊成員被炸死,陳開京最後只得吞下失敗的苦果。
此後,萊頓與陳開京又一起策劃了多場偵察行動,但敗多勝少,而且多是由於隊員經驗不足所致,比如經常性出現傘降失誤造成士兵傷亡,加上南越軍方的不配合,到1961年,美方不得不直接接管颱風行動,並單獨成立受美軍指揮的第3和第4遊騎兵連,執行對胡志明小道的偵察破襲任務。
不過就算如此,在此後一年的行動中,這兩支隊伍比先前的偵察小隊也沒好到哪裏去。在北越嚴防死守下,滲透任務收效甚微,在加上北越方面早已察覺了南越的特戰計劃,颱風行動此時已經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意義。最後,終於在1962年10月終止,整個颱風行動共實施了41次小隊規模以上的偵察活動以及8次連級以上規模的攻擊,但並沒有給老撾的北越游擊隊造成什麼損失。胡志明小道更是在日復一日的偵察活動中逐步擴建,特別是在中國援越工程隊到來後,逐步形成縱橫交錯的體系化交通線,並一直使用到南越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