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不出去的接力棒

水清山綠,安全飲水入户,甘德縣下貢麻鄉牧民幸福地笑了。

曾經的採沙地,如今綠草茵茵。

科學規範做好垃圾處理。

甘德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入户宣傳環保知識。

甘德縣在牧區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極大地改善了牧區人居環境。

甘德縣下貢麻鄉摺合血村河道管護員開展河道垃圾清理活動。

24小時值守、全角度監控做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

水清山綠生活美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為保障河流生態系統健康,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羣眾生活品質,近年來,甘德縣堅持統籌規劃、制定黃河流域重大規劃,完善流域管理體系,加強流域內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防治、聯合執法等,杜絕了河道採挖現象,汛期災害逐年減少,河面乾淨了,水質變好了,魚類、鳥類變多了,牧民生活充滿幸福感。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卓拉毛往洗衣機裏扔了幾件孩子的髒衣服,右手輕輕一擰,白色的機器便開始有節奏地轉動起來。伴隨着一陣嘩嘩的水聲,她轉過身把剛剛洗好的那幾件搭在長長的鐵絲上。

“歇一會兒吧!”婆婆羊拉從屋裏走出來、大聲招呼道。中午的日頭正好,她的臉上,黑紅中泛着一層光。

“沒事,趕緊洗完。”

“不着急,這水啊,管夠!”羊拉指了指幾米外的井房,笑着打趣道。

洗衣機還在唰唰地轉着,卓拉毛晾完最後一件,跟着羊拉進了屋。

“算一算,我在這兒已經生活了30多年了。”羊拉坐在爐子旁邊的凳子上,看着在一旁玩耍的幾個孫子,有些感慨。

卓拉毛是2015年嫁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貢麻鄉俄爾金村二社的,到今年,也有五個年頭了。

“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趕上了這好日子。”羊拉看着兒媳婦,眼睛裏有激動,也有歡喜。

卓拉毛點點頭,沒有説話。

“當年我從摺合血村嫁到這裏時哪有水啊!多虧了山下的那條特蘭河,讓我們在這草原上紮下了根。這冬窩子一紮,就過了這麼多年……”羊拉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説給卓拉毛聽。

羊拉的家就在離特蘭河不遠的山坡上。這個季節,山清水秀,草原美得像一幅畫。

“你公公去世得早,留下我跟8個孩子,那些年這家裏家外全靠我一個人。背水是個體力活,我雖然身體不好,可一天至少也得去一趟。每天天一亮,就得出門。到了下午啊,這河水就變渾了。路雖不遠,但我慢慢去、慢慢回,路上再歇一歇,也得1個小時。冬天就麻煩了,河裏結了冰,我只能砸些冰塊揹回來,放到爐子上化開……”

卓拉毛的目光溜出門外,望着遠方那條若隱若現的小河,心底泛起一絲難過。

其實,羊拉不怕吃苦,就怕吃不上水。

有一年,羊拉背水時不小心滑倒摔傷了右腿,幾天動彈不得。十來歲的大女兒贊扎和二女兒措瓊學着母親的樣子,拿着家裏的小桶接滿水,再一起晃晃悠悠地抬回來。

“不光是我們生活不方便,家裏那幾頭牛吃水都是件麻煩事。牧民家裏,誰不是靠着牛羊生活。”羊拉説着,伸手揉了揉右腿。當年落下的病根,到現在走路都不太方便。四肢纖細的她手掌粗大,手指關節格外突出。

眼看孩子們漸漸長大,背水的事情就不用羊拉操心了。可等到頂事的孩子一個個成了家,交出去的這根“接力棒”又回到了她的手裏。但這次,羊拉沒愁幾天,草原上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政府實施的人畜飲水安全工程,一下子解決了當地的通水問題。雖然是幾户鄰近的牧民共同使用一口水井,但相比過去到河裏背水的日子着實方便了許多。就拿羊拉家來説,和4户鄰居共用的那口井離她家不過一二百米。

“一開始看那搖把還不會用呢,試了好幾回才打上來一桶水。”雖然相隔多年,可那清冽的井水讓羊拉印象深刻。等到卓拉毛嫁了過來,這打水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她的手裏。

“是啊,從井裏打水可是個技術活。有時剛把水桶搖上來,手一鬆,軲轆嘩嘩嘩地往回轉,又得搖上半天。”比起幹了半輩子活的羊拉,年輕的卓拉毛手上總是差些力道,一開始打水沒少折騰。但最麻煩的還是鄰居家那條大狼狗,經常在那附近徘徊,打水的路上她總是膽戰心驚。有幾回被突然竄出來的狼狗嚇得扔下水桶倉皇而逃,回家一看,鞋子和藏袍早已被水打濕。

用水方便後,羊拉的兒子給家裏添置了一台半自動洗衣機。這東西可讓她開心了好些日子。以前去河邊洗衣服,河水冰涼刺骨,不一會兒雙手就凍得發麻。為了省事兒,這衣服都是穿了又穿。

兩年前,縣上又來人了,説是要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牧民家家户户都通上水。雖然不太理解這名頭,但看着在家門口忙活的幾個工人,羊拉心想這以後打水真就方便多了。等到機井打好後,大家夥兒熟悉的搖把不見了,換成了水龍頭。一擰開,清澈的水嘩啦啦地往外淌,喜出望外的羊拉半天才回過神來。那水彷彿不是流到了地上,而是流進了她的心田。

“你還記得通水那天嗎?”

“怎麼不記得,您燒了壺水,喝了滿滿一大碗!”

説到這兒,婆媳二人都笑出了聲。沒想到的事情還在後頭呢。去年,工人們又來了,幾天後,家門口就蓋起了一間井房。

“那您這接力棒是傳不下去了!”卓拉毛説得沒錯,原本,在為水愁了幾十年的羊拉眼中,背水、打水早就成了家裏的一件大事。如今羊拉已經年過花甲,就盼着兒女們能把這事兒操心好。

“是啊,再也不用惦記了。”

屋外的洗衣機停了下來,卓拉毛起身走了出去。

傳不下去嘍,傳不下去嘍!羊拉笑着唸叨着,跟了出去。眼角里,皺紋裏,滿是幸福和滿足。

幸福感從哪裏來?

鹹文靜

這是一次讓人覺得幸福的採訪。在那一整個下午的時間裏,這種感覺由淺到深,緩緩瀰漫在那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裏。這種幸福感的來源,不僅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羊拉——一個在牧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女人,還有帶我們採訪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德吉卓瑪。

39歲的德吉卓瑪是海東市樂都區人,2005年學校畢業後,她遠離家鄉,來到了果洛州。在這個平均海拔4000米的地方,一干就是十幾年。從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水利局到下貢麻鄉,再到如今的生態環境局,她的工作總是跟水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在瞭解我們的採訪意圖後,自稱半個果洛人的德吉卓瑪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不就寫寫水吧。受這個思路的啓發,我們決定聽一聽,黃河流經的甘德縣這些年牧民和水之間發生的故事。

就這樣,在那個中午我們出發了。出了縣城,車子一路向南,朝着下貢麻鄉的方向前進。到了挖蟲草的季節,不少牧民都已進山,路過的很多房子都空着。再往前走走看吧,就在我們心中有些失落的時候,山坡上一户人家出現在了我們視線裏。走近一看,家裏的女主人們正忙着洗衣服。

説明來意後,話題自然而然地展開了。與其説是接受採訪,不如説是聽羊拉一家人追憶往事。隨着主人公樸實而動情的講述,一幅幅畫面就像看電影似的從我們眼前閃過。很快,媳婦卓拉毛也加入了這場對話,婆媳二人共同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場景。羊拉摔傷了腿,我們替她擔心;卓拉毛站在井邊學着打水,我們跟着着急;等水通到了她們家門口,所有人都笑了……

這個跨越了幾十年的故事,羊拉講出了一種幸福的味道。這種幸福來自於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好的生活。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説,水從來不是件大事,但對於像羊拉一樣、常年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民來説,這是個難題。從河邊背水到門口提水,這樣的變化是她從未預想到的,所以才會覺得格外幸福。這種幸福感,是羊拉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產生的一種欣喜與愉悦。

這個跨越了幾十年的故事,德吉卓瑪聽出了一種幸福的味道。甘德縣高寒缺氧、環境惡劣,水的問題困擾着牧民,同樣也考驗着當地政府。在這樣的地方開展工作,箇中艱辛自不必説,但在羊拉講述這一系列變化時,德吉卓瑪的臉上也洋溢着一種幸福。這種幸福感,來自於工作中的成就,是對自己初心的堅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落實。

或許德吉卓瑪的表述更為具體。她説:“這幾年通過實施農牧區人飲安全、水源地保護等工程,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羣眾的飲水條件,讓羣眾喝上了乾淨的水,減少了像包蟲病這種因為水不乾淨而引起的一些疾病。每次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就很踏實,覺得對得起自己的這份工作,對得起自己曾經在黨旗下的誓言。每次訪村入户,聽到牧民的感謝,看到他們的笑容,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覺工作條件再艱苦,也是值得的。”

聽完羊拉的故事已是傍晚。天空是藍色的,飄着幾縷白雲。羊拉站在山坡上,目送我們。走出去好遠,回頭一看,她還站在那裏,而德吉卓瑪的笑容也一直掛在臉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0 字。

轉載請註明: 交不出去的接力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