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直擊︱王家壩開閘泄洪,蓄洪區村民:之前抗旱現在抗洪
據微信公眾號“阜陽新聞綜合頻道”,整個蒙窪蓄洪區內生活着約17萬人,這次王家壩閘開閘,只轉移了2000人左右,因為在多年抗洪經驗下,當地老百姓發明了兩種生活區域——保莊圩和莊台。
7月21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在濛窪蓄洪區內的阜南縣王家壩鎮李郢村鄭台孜附近看到,鄭台孜已成為“孤島”,消防應急救援和當地民兵力量用衝鋒舟、橡皮艇等正一趟趟運送人員、物資。
從7月20日8時31分許開閘蓄洪,一天以來,蓄洪區內的水位不斷上漲,莊台附近種植的玉米地被洪水淹到只剩杆子頂部,養殖户在池塘養殖的魚蝦基本都被洪水沖走,來不及搶收。
馬守望是李郢村第七生產隊的隊長,今年60歲。他告訴記者,他從小生活在這裏,先後經歷過6次蓄洪,相比於2007年的開閘蓄洪,這次來水更多,水勢更為迅猛。以前莊台四周窪地裏還有人居住,後來全部搬到了莊台上,所以洪水到來時,需要轉移的人不多。洪水來之前,蓄洪區還在抗旱。馬守望稱,蓄洪前割麥子時他們種了旱稻,當時缺水,大家還從從河裏抽水往地裏排,“現在又要抗洪”。
鄭台孜莊台位於蓄洪區王家壩鎮保莊圩北側,台底地面高程26米,台頂高程31.2米,台頂面積1.3萬平方米,形狀像一個“倒扣的碗底”。莊台現居住96户,376人,其中大部分為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
51歲的劉琴一家七口人,兒子兒媳、丈夫都在外工作,她一個人在家照看孫子孫女。7月19日晚10點多,他聽到莊台中心的大喇叭喊着讓趕緊搶收作物、魚蝦,便趕緊拿起工具去家裏的毛豆地搶收,搶到凌晨一點多,一畝地只收回一分地不到,其他毛豆和種植的4畝旱稻都泡在了水裏。
記者在鄭台孜採訪獲悉,目前駐村工作隊和醫療服務隊已經入駐莊台,挨户瞭解情況,收集羣眾需求,目前飲水、餐食、用醫等均能滿足需求。至於魚蝦養殖、作物種植的直接經濟損失正在進一步統計。
“主要是蓄洪區內的水產養殖大户,好多人都貸了款,水一來全沒了,犧牲很大。”阜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嶽蕾説。
7月20日晚至21日上午,澎湃新聞來到濛窪蓄洪區,實地探訪蓄洪區內的最新狀況。以下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趙思維拍攝。
7月20日8時31分許,在水位達到29.71米時,王家壩閘以最大水量1800m³/s的速度向下遊泄洪。這也是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建成後第16次開閘蓄洪,水隨之進入濛窪蓄洪區。
7月20日晚9點的王家壩閘。據氣象部門預報,從20日開始的三天內,淮河王家壩以上降雨量50~100毫米,王家壩21日水位預計29.00米左右,接近保證水位,淮河防汛形勢愈加嚴峻。
開閘放水後,蓄洪區內,阜南縣王家壩鎮李郢村附近被淹沒。
王家壩鎮李郢村鄭台孜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洪水淹沒,鄭台孜莊台位於蓄洪區王家壩鎮保莊圩北側,台底地面高程26米,台頂高程31.2米,台頂面積1.3萬平方米。
前來支援的亳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抗洪搶險突擊隊,約有51人。據介紹,51人輪班休息,從7月19日深夜馳援,目前大家平均只休息4個小時,主要負責人員和物資運輸工作。
阜陽市消防救援力量在鄭台孜轉運羣眾和物資。
蓄洪區內,鄭台孜被洪水圍住,目前有96户共376人在此居住。
蓄洪區內,即將被洪水淹沒的一片玉米地。
蓄洪區內,一隻家養鴨子正在水中游。
蓄洪區內,一片墓地被洪水淹沒。
馳援鄭台孜的阜陽民兵力量。該處原本為一處低窪地的道路,目前被水淹沒,成為臨時“碼頭”。
在為莊台羣眾問診的阜南縣人民醫院醫生。
張貼提醒注意飲水衞生、飲食衞生、個人衞生宣傳提示的醫生。
李郢村村民劉琴7月19日晚10點多聽到村裏喇叭通知即將要開閘蓄洪,趕往自家毛豆地裏搶收,一畝地只收回不到十分之一。
鄭台孜上規劃整齊的一排排民居,2018年以來,農村飲水工程實施,基礎設升級改造,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拉網式、不間斷巡堤的應急救援力量。
因為上游來水仍在增加,王家壩閘泄洪後,蓄洪區水位不斷上漲,幾乎每小時都能肉眼看到漲勢。
建在王家壩閘西側的“阜南縣王家壩濛窪前線防汛指揮部”。
鄭台孜村民以普通農作物、大棚蔬菜種植、稻蝦共養、芡魚共養為主要收入來源,目前除了少部分作物搶收外,其他都已經被洪水淹沒,經濟損失尚無法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