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科技戰疫拿出“硬核”成果————記“人民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人民英雄’的稱號特別沉甸甸,它不是屬於我個人的。”9月8日,在軍事科學院召開的慶功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動情地説,“光榮屬於全國全軍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戰線的所有同志。我只是履行了一名軍人分內的職責,盡了一名科研工作者應盡的本分。”

  1月26日大年初二,54歲的陳薇率軍事醫學專家組前往武漢,全力進行科研攻關。“當時我們做了最壞的打算、最充分的方案,準備進行長期奮戰。”陳薇説。針對疫情防控初期對核酸檢測能力的迫切需求,她帶領專家組一天內就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台的搭建。她和團隊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為實現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宵達旦的工作讓陳薇瘦了一圈,白頭髮也多了不少。但她顧不上休息,組織專家組快速建立了“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三步走”鑑定鏈條,為臨牀機構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種病原體合併感染患者提供了科技支撐。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陳薇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爭分奪秒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由於他們夜以繼日的努力,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啓動Ⅰ期臨牀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牀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該疫苗開展Ⅱ期臨牀試驗。這是全球當時率先進入Ⅱ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疫苗;8月11日,該疫苗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現在,陳薇還在馬不停蹄地加速推進新冠疫苗Ⅲ期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以及新冠特異性治療抗體藥物和改善後遺症生物新藥的臨牀應用。

  這次出征武漢,不是陳薇第一次衝到應對病毒疫情的最前線,作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學術領頭人,她參與了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在多種病毒的治療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當時我正在研究ω干擾素,這是一種具有抗病毒能力的蛋白。我便大膽假設:這種蛋白能不能抑制非典的SARS病毒呢?”陳薇回憶起17年前抗擊非典的日子,為了儘快驗證這一判斷,她率課題組冒着生命危險,進入負壓實驗室,與當時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致病病毒零距離接觸,身穿厚重的防護服,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終於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2014年西非地區暴發埃博拉疫情。而早在2006年,陳薇就針對這個烈性病原體展開了相關研究,她敏鋭覺察出:“埃博拉離我們也就是一個航班的距離。”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牀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她4次帶領團隊赴塞拉利昂開展臨牀試驗,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能讓中國的疫苗走出去,實現在境外臨牀的零突破,我們特別自豪。”陳薇説,她和團隊兑現了“立志用最短的時間、最先進的技術,做最安全的疫苗”的承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智慧和擔當。

  “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1991年,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碩士畢業的陳薇特招入伍後,就專注於生物危害防控研究,29年來,她一直與各種足以致命的病原體短兵相接,緊盯一切可能影響國家生物安全的隱患。

  這些年來,實驗室就是陳薇最常待的“家”。她在實驗室工作起來“樂不思蜀”,忙的時候,大年三十晚上她都會待在實驗室。她率領團隊歷時10餘年,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標誌着我國相關生物防禦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們團隊能夠在新冠疫苗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是長期堅持自主創新的結果。”在7月24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週協商座談會上,陳薇建言:“建設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與產業創新中心,進一步提升體系抗疫能力。”她還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建立“首席科學家”機制,長期支持專注某個領域甚至某類病原的深入系統研究,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

  在陳薇看來,雖然國內新冠疫情已經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國際上每天還有數以萬計的新感染病例,因此,抗疫仍任重道遠。“這次抗疫使我們有了更深的危機感和更重的責任感。我要為科技戰疫拿出更多‘硬核’成果,不辜負人民的期望。”陳薇表示。

  (本報記者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