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12日,美國勞工部在官網發佈了就業數據報告,其中8月份全美有430萬人辭職,數據是2000年12月以來的新高。對於這個數據,不少美媒卻稱這是個“好跡象”。

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圖源:CNN

這個“好跡象”的説法,出自包括JP摩根經濟學者丹尼爾·西爾維等專家之口。他們認為,工人選擇辭職往往是因為有了更合適的職位,或者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些專家認為“這反映了工人們對就業市場的信心”。在CNN新聞的小標題裏,記者還順着專家的話,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美國工人的“黃金時代”。

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圖源:CNN

在多篇採用類似口徑的報道中,專家們都對“為什麼辭職人數激增是好事”做了推演,他們列出的數據顯示,美國在辭職潮興起前不少企業已經改善過勞工福利和待遇,但卻仍未阻止員工離職。

結合美國勞工部官網的“自願失業”數據看,這些專家認為這次的離職人數激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美國工人在自發、自願選擇更好就業機會。如果CNN的報道止步於此,那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推演也確實符合邏輯。

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圖片截取自美國勞工部官網

但非要説這是“黃金時代”,那恐怕就有點尷尬了。仔細盤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好結果”幾乎都是關於未來的猜測,可這些分析提到的各種不利因素,卻是實實在在已經發生了的。

相比CNN,美國《時代》雜誌發佈的有關文章要顯得更為客觀一些,這篇報道就直接點出了CNN這套推演最大的漏洞:如何確定這些辭職的人會重新就業?

按CNN的分析,隨着辭職人數激增,僱主的確有可能會增加薪酬,可如果員工是出於報酬以外的原因選擇失業且短期內不重返職場,那這個所謂的“增加薪酬”不就成了“有價無市”?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許多西方國家都不罕見。在權衡了就業獲得薪酬要繳納的税收等支出後,有勞動者會認為失業在家領取救濟更為划算,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許多行業的生意大受影響的情況下。而這種主動失業不僅無助於經濟復甦,還會對美國各地的財政支出造成沉重的負擔。

據彭博社今年2月發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在疫情期間就一改過去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的福利水平,增加了居民福利方面的財政開支。

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數據製作:彭博社

有專家提到,很多員工所謂的“自願辭職”,是由於在疫情期間許多崗位的工作量和考核壓力激增,導致員工和僱主產生了大量的矛盾。顯然,這種情況的“自願辭職”除了對當前薪酬的不滿外,也包含了因為疫情大環境給企業和員工帶來的困擾,僅僅是換工作似乎並不能真的解決這種矛盾。

另一方面,專家也指出,除了薪酬和福利的增加外,許多員工在疫情後也更多在考慮工作崗位的靈活性,從前後文看,“靈活性”大致是指員工對工作內容和時間安排的自由度,而這顯然也不是簡單的“勞動力供不應求”、“員工待遇就會提升”這個單一邏輯能解釋的。

(原標題: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 :tf02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也能算“美國贏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