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將至,尊老敬老話題再成熱點。近年來,圍繞老年人權益保護,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老漂族”——老年人到下一代居住的城市生活,也幫助年輕人解決照顧孩子之類的問題。對老漂族而言,他們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尚存在一定障礙,同時,隔代撫養孫輩也面臨很大的壓力,他們的退休生活並不輕鬆。
“老漂族”與年輕的漂泊一族相比,雖然少了經濟上的壓力和負擔,但由於年齡偏大、社交受限、數字鴻溝等問題的存在,他們融入城市生活其實面臨更大困難。可以説除了背井離鄉之外,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漂泊感、孤獨感更難得到排解,往往成為“身心俱漂”的羣體。
以筆者為例,岳母從今年8月下旬開始從湖南省岳陽縣到長沙市幫忙帶外孫女,儘管我與愛人已經有意要減少老人背井離鄉的漂泊感,但我們上班回來又要接手帶娃,與老人的交流難免有限,很多時候老人只能通過看看手機、與老家朋友打打電話來消磨時間,從我們這裏得到的有效陪伴和慰藉很有限。
離開了“鄉里鄉親”的熟人社會,進入了“對門不識”的陌生城市,白天基本都在帶娃,晚上也沒有熟識的朋友一起參加廣場舞等娛樂、社交活動,我們與岳母商討的應對方式是週末給她“放假”,週五晚上返回老家岳陽縣,週一早晨在我們上班前趕到長沙。
這樣來回奔波的確挺累,也增加了不少額外交通費用,就連岳母的朋友都覺得她“折騰”,可正像大家上班都期盼週末一樣,帶娃的老人同樣需要休息,週末假期不僅讓老人暫時得以解脱,也能讓她回到熟悉舒適的環境中,在精神層面得以小憩,這對於她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當然,能週末休假的“老漂族”不多,有些是因為週末也要帶娃,有些則是老家距離遙遠,往返費時費力費錢。可不管是以何種形式漂在城市,“老漂族”的眼前困境與長遠問題都有必要引起重視,並逐步得以改善和解決。
作為受益者——子女除了保障物質層面的供給外,也需要給老人提供更多精神層面的慰藉,不能將全部精力放在下一代而完全忽視了他們的心理、情感需求,更不能將老人當成帶娃的“工具人”,而要幫助老人更好融入新的家庭、新的生活環境。而城市管理者、社區組織等,要為“老漂族”出行、就醫、社交、娛樂等提供更好保障,讓他們感受何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老漂族”與“北漂”“深漂”等一樣,其實也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產物,促進城鄉、區域均衡發展,讓更多年輕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是減少“老漂族”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則是要在嬰幼兒托育、照護服務等方面,為年輕父母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普惠性資源。否則,隨着三孩政策的推進與生育意願的提升,更多老人只能前赴後繼成為“老漂族”,且帶完老大可能還有老二、老三,時間、精力消耗對老人而言都是不小挑戰。
在本該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紀,卻只能退而不休,成為身心俱疲的“老漂族”,這對老年羣體而言顯然不公平。儘管問題的解決無法一蹴而就,但“老漂”現象和“老漂族”羣體面臨的種種困境,不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甚至淹沒,逐步改善解決,最終實現標本兼治,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