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如何種出又多又好的番茄?

經過8個多月的比拼,4月25日,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峯會在線上舉行,“番茄快長”隊種植的番茄以遠超傳統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摘得冠軍。這支隊伍由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極星農業和拜耳作物科學的青年“新農人”組成,採用“人機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將先進種植經驗轉換為算法,輔佐種植者種出了高產量、富營養的果實。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4月25日,“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峯會線上舉行。

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由拼多多與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聯合主辦,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瓦赫寧根大學提供技術指導。與第一屆的“科技種草莓”相似,今年的大賽命題是“科技種番茄”,以“既要種得多,又要種得好”為目標,同時關注環境可持續性和商業化可行性。賽事共吸引了全球15支團隊120多名研究人員參賽。最終4支隊伍闖入決賽,其中既有高校背景的學術研究者,也有商業化種植的從業者。

去年10月開始,入圍決賽的選手分別在北京、上海、浙江、荷蘭等地,通過軟件遠程控制位於雲南昆明大賽基地的智能温室,結合營養學、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精準農業技術種植番茄。“其間,雖然我們不能每天見到這些作物,但人機融合算法實時幫助我們,不斷修正種植策略。這也驗證了這套算法未來的商業價值,也就是幫助種植者提高效率,降低出錯率,並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冠軍隊“番茄快長”隊長徐丹表示。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冠軍隊“番茄快長”隊長徐丹(右二)與隊員們。彭來|攝

除“番茄快長”外,其他三支隊伍同樣表現出色。中國農業大學牽頭的“智茄”隊最終獲得卓越獎,具備多元化科研背景的“農聖大腦”隊與浙江大學青年學者組成的“喜柿”隊榮獲優秀獎。評審結果顯示,四支決賽團隊的番茄平均產量達到了傳統種植的兩倍左右,營養價值也符合高品質的行業標準。

“我們的全球農業糧食體系需要創新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Carlos Watson)在峯會上表示,“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提供了一個創新平台,吸引青年學者、技術專家、創業者、研究機構和科技企業,針對具體需求,共同打造解決小農實際問題的實用型解決方案。”

為“讓更多人吃上好番茄”而賽

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優先推廣的“四大水果”之一,櫻桃番茄是我國廣泛種植的重要經濟作物,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農產品。但至今,國內很多產區,櫻桃番茄的種植依然面臨環境調控技術粗放、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較低等瓶頸問題,產量與品質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待。

言農夫之耕,當先利其器。做好農業,首先要有與時俱進的方法論。本次大賽,四支隊伍各展所長,開啓了完全不同於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科技種植模式。

比如,如何讓農業生產“仰以鼻息”的氣象信息、光照條件變得可控?“智茄”隊開發的“數字番茄智能管控雲平台”就實現了温室環境動態監測、番茄生長圖像監測、植株病害識別等功能。當温室環境實時監測數據超出閾值,該系統就會發短信提醒操作人員;同理,當系統通過視覺技術識別到不同生長階段葉片、花朵、果實等方面的問題,也會自動作出精準預警。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智茄”隊研發的“數字番茄智能管控雲平台”。

萬物生長依賴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對於設施農業的優質高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鑑於此,“喜柿”隊的新農人們研發了一種新型輕簡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術,在促進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時,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導致的二次排放問題。得益於此,該團隊種出的果實品質優異,維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紅素含量均遠超傳統種植的番茄。

而對於病害管理,“番茄快長”隊的做法是在温室中安裝相關傳感器,通過一套自研的病害管理系統,在監測室內氣候與植物生長情況的同時,對常見的真菌性病害風險進行預測,幫助種植者規避了大部分的病害風險。這也是該團隊在比賽中獲得最高產量與較高品質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與其他農業科技創新競賽不同,“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考核產量、品質以及綠色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之外,還尤其重視大賽成果的商業化可行性。

“此次比賽積累的算法模式,我們下一步將在合作基地進行小範圍商業試點,不久後希望向全國推廣,讓不同地區、不同設施類型的不同種植户都能受益。”徐丹表示。四年前,徐丹從以智能温室農業聞名的荷蘭回國創業,在北京城郊用頂尖的玻璃温室種植技術開始種植健康好吃的蔬菜水果。其中,番茄就是主打產品,在今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期間還曾先後六次為奧運村供應。

“此次大賽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幫助他們準確理解種植户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何勇説,“這項賽事為傳統農業種植人員和農業科研領域的專家學者,搭建了農業前沿科技交流平台,能夠推動農業科技的實際成果應用於廣闊的田間地頭。”

古老的農業躺在黃土上 年輕的農業握在AI中

如今的90後已經不會種菜了?

非也。此次入圍決賽的四支隊伍中,90後成員佔比約八成,其中不乏立志報效家鄉的農二代。“我之所以會從事農業研究,是因為從小見慣了大人用雙手在黃土裏刨挖生活,以高強度的勞動換來僅僅温飽的生活。”“喜柿”隊隊長、浙江大學博士生朱常安長在農村,傳統的勞動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希望能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方面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隊員。彭來|攝

與之類似,“農聖大腦”隊隊長、90後祝清震曾是一名汽車工程師,在工作中瞭解到我國農業技術和裝備發展落後的現狀後,便主動放棄造車,轉而攻讀農業工程博士學位。

“我雖然走出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小鄉村,但依然希望改變家鄉那種相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祝清震説。此次比賽中,“農聖大腦”隊將種植者經驗、歷史數據和櫻桃番茄圖像識別數據標準化,建立了櫻桃番茄種植知識結構和知識庫,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雲託管服務系統,該系統商業化後將能顯著提升種植效率。

廣闊農村,大有作為。“智茄”也是一支90後挑大樑的團隊。雖然很多隊員還是博士在讀,種植經驗相對較少,但他們全情投入。有時,他們是科學家,開發炫酷的新型算法;有時,他們是工人,搬運、安裝、調試各類設備;有時,他們又是程序員,開發智慧管控雲平台的前、後端,形成產品雛形。

“人才是第一資源,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李道亮在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峯會上表示,“打造高水平農業科研人才隊伍,需要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同時要注重團隊精神的塑造。該賽事搭建了農業人才切磋和交流的平台,是一種非常好的人才培養模式。”

而大賽評審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認為,“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從算法模型到智慧種植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的創新和嘗試,形成了一批實用性強的技術方案。這對國家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位於雲南昆明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賽事基地。彭來|攝

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台,拼多多自成立以來就將農業作為核心戰略之一。去年8月,該公司又宣佈了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重大需求的“百億農研專項”,以前沿技術推動農業數字化。其中就包括連續兩年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推動精準種植技術在農業中加速落地應用。

“改善農業產業的驅動力源於對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拼多多高級副總裁朱健翀在峯會上表示,“通過本次大賽,我們清晰地看到,農業科技的低成本應用能夠很好地提升農業的生產與管理水平,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我們堅信,這些技術的迭代與推廣,可以為農產品創造更多附加值,從而為廣大農業種植者帶來更多收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2 字。

轉載請註明: 90後學霸愛上種番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助力青年科學家探路智慧農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