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主心裏,車的後排空間最好儘可能的大,除了頭部、膝部和腿部坐墊空間以外,另一部分更受關注的就是地板平整度了。
細心的老爺可以發現,市面上銷售的車系中,德系英系車後排中間隆起十分明顯;而日系美系國產自主品牌隆起較低。車型上來説普通轎車地板隆起相比SUV車型會高出不少。
由於地板的隆起,原本就很擁擠的空間更加讓人無所適從,雙腳都不知道放在哪裏了。那麼如此影響車主老爺們舒適度的隆起,究竟是為何出現的呢?
今天泰哥就來跟各位老爺們聊聊關於地板上隆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關愛乘客的傳動軸護板
在早期汽車製造中,許多車輛多為非承載式車身。車輛以發動機與車架為主體結構,其餘車廂以及內飾部分均為另加裝部件。類似於馬車車廂設計雖然可以保證最大保證乘坐空間,但對於提升車輛速度卻沒有任何幫助。
福特T型車流水線
經過了40多年後,飛機的誕生與普及使得汽車製造廠商發現了風阻對於車輛的影響不是一點半點,加之傳統馬車的審美習慣也已經不那麼高貴典雅。於是各汽車製造廠商爭先將車身高度“放低姿態”。
早期車輛由於動力分配的技術問題,更多使用前置後驅發動機驅動。而發動機要將動力傳遞到後輪,那就免不了需要驅動軸。
當時主流差速器制式均為錐形齒內構,於是驅動軸無可避免地需要穿越車廂乘員艙。於是當時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車體內加裝驅動軸護套。
但加裝驅動軸護套終究不是萬全之計,由於驅動軸被包裹在金屬管內難免會出現一些熱量和震動。而在乘坐空間上也會影響乘客放置雙腿與隨身行李,於是雪佛蘭便設計使用了一種驅動軸沉降式差速器,解決了驅動軸對乘員艙的影響。
承載式車身,讓平坦的地板又“隆起”
隨着汽車的普及,傳統“大梁式”由於舒適性與車重等問題廣受眾多車主詬病,於是承載式車身應運而生。取消了獨立的剛性車架,使整個車身成為一個單體結構。其優點重量輕,重心較低,車內空間利用率也比非承載式車身結構更高,但受制於前置前驅制式還未普及以及車身降低後帶來的地面隱患。出於成本與維修口碑上考慮,車企便將後排地板金屬件做打凹處理來容納驅動軸運轉。
或許老爺會問,“為什麼車企就不能將車輛地板抬高或者將驅動軸裝得更低呢?”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最大保證乘坐空間!
如果車輛提高地板勢必會影響車內縱向空間,那整個車輛設計就會回到以前的“板磚時代”。風阻帶來的油耗與速度損耗會十分驚人。其次附帶的懸架調教與噪音問題會相繼而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成本與難度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款新車。
老爺們都知道車輛的主要設計參數中的一項就叫做最小離地間隙,這個參數決定着車輛通過性好壞。傳動軸越低車輛的離地間隙就越小,那在路況條件較差的情況就非常容易出現底盤刮擦事故的發生,不利於行車安全。
通用性使傳動軸遺產保留
隨着汽車科技樹繼續發展,前置前驅車型普及使得車輛不再需要驅動軸這樣的大傢伙來傳遞發動機動力了,但車廂後排地板隆起卻沒有因此取消。
除了傳動軸,汽車的排氣管路也會佔用地板位置,但這種情況下地板的凸起相比於帶有傳動軸的汽車要小很多,一般來説,四驅和後驅後排地板凸起量有10cm,而前驅車的地板凸起僅有5cm,像日系韓系這種極度追求空間,且基於橫置前驅發動機的研發平台設計的車,後排地板基本是平的。
維持設計強度
前面泰哥説到過承載式車身主要優點就是重量輕減震性能好,而隆起的地板就是非承載車身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抗扭加強結構的功效。這就好比老爺們常見的工字鋼、角鋼、加強筋等都是運用原理。
從車身強度來講,地板隆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碰撞安全的,但此處的優化必然會導致其他地方的用料減少,所以説後排地板隆起其實對車輛安全性也沒有什麼實質性影響。
沒有地板隆起就是好車?
最後,看到這有些老爺就會説沒有地板隆起的車乘坐上更舒適方便。所以在同價位裏一定選沒有地板隆起的車型就是好車。這同樣也是不正確的想法,不外乎還是以下3點:
犧牲了最小離地間隙來追求後排乘客的乘坐體驗,例如老款豐田凱美瑞。
老爺們平時最常見的高離地間隙車輛就是SUV了,SUV車輛底部空間足夠佈置傳動軸和排氣管路。
非承載式車身的車型可以直接將排氣管路和傳動軸佈置在大梁之中,同樣也不需要額外留出驅動軸與排氣管的隆起。這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硬派越野車。
受到驅動形式、排氣系統等設計以及生產成本的限制,後排地板“鼓包”還是存在着,有一説一,地板隆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排中間乘客的乘坐體驗,但車企選擇這樣做,也實屬無奈,畢竟轎車乘坐5人的情況較少,而改變車身結構所需要的成本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