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廖信忠(ID:lxztaiwan),作者:廖信忠,頭圖來自:圖蟲創意
最近,據説各種手機地圖上都完整顯示了台灣地區各縣市的路名店名,很多人驚訝地發現,許多地方路名都是以大陸城市來命名,一度還上了熱搜第一。
但我以為這件事已經算個常識老梗了,從十幾年前天涯論壇就經常在談這個話題,我也寫過一些文章談這事,當初自由行時也不少人喜歡跑去老家路名牌前合影,沒想到竟然每次都還能成熱點,這還用“發現”,新一波網民終於長大了嗎?
我心想,又炒一次冷飯了,不過,冷飯炒得好吃就再炒一次無妨,我熟得都不用查資料就可以直接寫出來,這熱點我有資格蹭我幹嘛不再蹭一次。
以台北為例好了,很多人看了台北市按中國地圖方位設路名,感嘆説那是老蔣當年退守台灣後,因“胸懷大陸”,想從他辦公的“總統府”看天下,心懷故土,才這樣取名。還有人熱淚盈眶地感嘆,“老一輩人還是心懷祖國的”,那實屬給自己加戲了,因為台北路名早在1946年台灣光復後就已重新規劃,存在一定的規劃邏輯。
簡單地説,台北的主幹道,孫中山先生很偉大,所以台北最重要的一條長長的南北主幹道是中山南北路,另一條東西向主幹道是忠孝東西路,兩條路在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也就是現在的“行政院”處交叉,這樣就將台北分為四大象限了。
綠線是中山南北路,藍線是忠孝東西路,黃點是行政公署
在這四大象限中細分路名,又是依據什麼原則呢?台灣一光復,1945行政長官公署,下令“破除日本統治觀念”,其中一招就是該年底頒佈《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把具有濃厚日本色彩的“町”改成路街。
在《改正辦法》的條文中,有四項命名原則:
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者:如中華路、信義路、和平路等;
宣傳三民主義者︰如三民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等;
紀念偉大人物者︰如中山路;
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
在台北車站北邊這區塊,從南到北,按三民主義分為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接下來是南京路。而台北車站以南的幾條橫向主幹道,除了忠孝路,接下來分別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路。
中山北路把民族、民權、民生,分為兩半,分東西路;以前日據時代,台灣本地人多在中山北路西側靠淡水河邊發展,而中山北路以東多是日本殖民者軍公教單位宿舍。而台北市這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往東發展,所以你在台北聽到“西路”的地方,比如民權西路,大多屬於老城區。
雖然是老城區但也挺潮
這些發揚民族精神的路名分配完後,再細分,就是大家熟知以大陸城市為名的路名了。
靠近行政公署附近,由近而遠,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路名:杭州、徐州、濟南、北平、臨沂……也許你能把行政公署想象成南京,台灣地區的政經中樞,行政單位,大概都在這些地方。
不過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就在北平東路上,陰陽怪氣的,就給人感覺頗呵呵。
行政公署往西一點,台北車站一帶,則多是華中地區地名,比如許昌、南陽、信陽、漢口、長沙等地。
象限的西北方,也就對應着有承德、大同、寧夏、酒泉、蘭州等街道,都是台北的老城區。
台北更老的區域,即萬華艋舺一帶,則是在這象限的西南方,路名對應西南城市:桂林街、康定路、昆明路、梧州街、大理街、西藏路......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連成都都有,難道我們陪都重慶就排不上號嗎?其實是有條重慶南北路,這棟樓就位於重慶南路上。重慶夠重要了吧!
東北方自然就是東北地區地名,東北地區地名比其他象限地名都多,不完全統計有:錦州街、四平街、松江路、合江路、長春路、龍江路、遼寧街、安東街、通化街、臨江街、敦化南北路、寧安街、延吉街、富錦街、北安路、雙城街,農安街,興安街、五常街……竟然還有最遠的撫遠街。大概是這一帶在40年代末,仍屬於市郊一片田野,有大批土地可以開闢規劃之故。
至於東南邊,多屬於台北的文教區,取了從浙江省開始一直到福建的地名為路名,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青田街、永康街、温州街,還有麗水街,都是在同個街區。再往南一點,則有晉江街、廈門街、福州街、泉州街......
所以在台北,每天好像都在行走大江南北,只要看你所在的路名,大概就能猜出在台北的什麼方位。不過這路名規劃時,台北還沒像現在那麼大,所以屬於中心城區適用。
如果住在上海朋友,可能會覺得這種路名邏輯很熟悉,路名都是各地地名。這就説到當初1946年,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先生,他被調派為公署民政處的代理技正,重新規劃台北市路名。
上海台灣路,只有135米(圖:自由的波波)
上海現在路名可追溯至1862年,英美租界決定在隔年合併,但雙方對於租界內的道路命名意見不合,最後由英國領事麥華陀(Walter Henry Medhurst)訂定《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南北向街道用中國省名、東西向則是中國的城市名稱,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向則多照城市來分,比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但順序與實際地理位置無關。
於是鄭定邦先生就照着當年上海路名設計的邏輯,循序漸進,逐步廢棄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充滿日式風格的路名,按照《改正辦法》重新為台北的馬路命名。
不過現今台北路名也頗有一些時代意思,有很多地方已經不存於現今地圖上了。比如當初規劃時還是“東北九省”,還有“松江省”、“合江省”、“安東省”對應着松江路、合江街、安東街等;而“迪化”街就是現在烏魯木齊,“庫倫”街則是已獨立的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舊稱,“歸綏”街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
台北人一説到迪化街就想到買年貨
一開始提到,台北最重要的南北大道當屬中山北路。早在日據時代,它是前往圓山神社參拜的“敕使街道”;光復後,又有美國“大使官邸”坐落、連接最高行政機構與官邸,外賓來台,松山機場下機後,都走這條路,百年來規劃得都特別好。這麼重要的一條路,當然要以“中山”為名啦!
中山北路
在台灣各城市,幾乎都有“中山路”和“中正路”,這兩條路絕對是台灣出現最多的路名。據統計,全台灣的中山路總共有191條,而中正路有190條,看來中正還是要謙讓點給中山先生。
話説回來,當年用“中正”做路名還有許多忌諱,比如中山與中正兩條路一定要交會,這樣就意含“中山傳承給中正”,頗講政治。另外,在台灣,你會看到中正東路或中正南路,但在過去絕對不會出現中正西路與北路,要中正往西,那豈不是……
據説,最早台北忠孝路本來是叫“中正路”的,可這條路又被中山路分為東西段,這麼做又產生了更嚴重的大問題,一條長長的路,房子一間間排下去,排到幾千號太複雜,就必須分段,可是要把中正“分段”,好大狗膽!沒人敢做這種殺頭事,故以前全台灣中正路都沒有“段”,後來只好把這條中正路改名為忠孝東西路,問題才得以解決。
當然啦,這些都是一般民眾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畢竟中山北路也是把偉人切了七段,瞎聊久了也就不知真假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廖信忠(ID:lxztaiwan),作者:廖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