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鼻家族”回家 人象衝突怎解

一直引發輿論關注的雲南亞洲象北遷事件,在沉寂一段時間後,最近又有了新的進展。

雲南北移亞洲象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向公眾發佈消息説,9月10日1時整,14頭北移亞洲象安全順利通過把邊江大橋,從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進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象羣均在監測範圍內,人象平安。至此,北移亞洲象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工作全面結束,北移亞洲象羣安全防範及監測將轉由屬地開展常態化管理。

連日來,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為了迎接北遷野象羣的歸來,人們做了精心的準備。

此前,這支被戲稱為“斷鼻家族”的亞洲象羣離開它們長期生活的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保護區,一路經普洱、玉溪、紅河、昆明等地,走走停停。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境內的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從20世紀末的80頭左右,增長至目前的185頭左右,在景洪市的分佈及活動範圍已達到3500平方公里。

應該看到,隨着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數量顯著增加的亞洲象的驚人食量和人類逐漸增強的生產生活活動加大了野象覓食的難度。它們經常闖進農民的莊稼地、村莊尋找食物,人象衝突時有發生。為了緩解人象間緊張的矛盾,近年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都在探索為四處遊走覓食的野象構建一個相對固定的食物源基地。

據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介紹,早在五年前西雙版納就嘗試探索建立“大象食堂”,為大象種植苞谷、甘蔗等農作物,為大象創建食源地。在過去的五年間,這個基金會共建設了近1500畝的大象食源地。這些食源地的形成為緩解人象衝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通過野象北遷事件等來看,這還遠遠不夠。

今年8月下旬,景洪市組織相關專家對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初驗。如今,總面積1000畝的大象專屬“食堂”已“開張營業”。

亞洲象的食物主要以野外的草本植物為主,一頭成年亞洲象每天要吃上百公斤的食物。有關專家認為,隨着對保護區管理力度的加大,人為活動干擾大幅減少,過去一些較好的亞洲象棲息地已逐漸被森林所替代,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亞洲象取食的灌木、草本等被不可食用的喬木植物替代,茂密的森林僅為亞洲象提供隱蔽場所,難以滿足它們的食物需求;高速公路、鐵路等工程的建設,又造成亞洲象原有棲息地被割裂,孤島化的棲息地不能同時滿足亞洲象對食物、水源和休憩的需要。加上當地羣眾在原始森林裏傳統的刀耕火種的輪耕方式被取消,森林鬱閉度不斷加大,體量龐大的亞洲象難以在其中活動,這些原有的棲息地區域已不再適合亞洲象生活。多重因素的疊加之下,亞洲象不得不走出森林,進入人類的生產生活區域,甚至進行大範圍的遷徙,人象活動重疊區增加的現象越來越多,矛盾衝突也在所難免。

為了生存,在玉米和甘蔗豐收的季節,亞洲象總是“不請自來”,跑到成熟的莊稼地裏大吃大嚼,給當地村民造成重大損失。隨着亞洲象頻繁進入人類墾殖的經濟林地、農田地,甚至是村莊和農舍進行覓食和活動,其採食野生植物的原有習性逐步發生改變,對高能量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依賴越來越大。當地管護人員注意到,亞洲象在村寨周圍活動的時間逐年增加,採食農作物開始“挑肥揀瘦”,由原來的“整株採食”轉變為現在“僅選擇性地採食營養最豐富的稻穗和玉米棒子”,由“粗纖維”轉為“精細糧”。村莊周邊的河流成為其嬉戲、活動場所,村寨附近的林地則為亞洲象提供了休憩場所,呈現出亞洲象和當地民眾生活空間重疊的狀態。

為此,2020年12月,景洪市啓動了總投資100萬元的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項目,於2021年5月建設完成,改造和建立亞洲象食物源補給區1000畝,其中,種植粽葉蘆340畝、芭蕉330畝。這個項目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大渡崗鄉、景訥鄉、勐旺鄉三個鄉鎮轄區內,以此來提升全市亞洲象棲息地質量,豐富食物源,為亞洲象提供更多的食物。項目建成後,通過對食物源基地內食物的取食,可以較大程度減少亞洲象進村覓食的行為及對周邊羣眾農作物造成的破壞。

與此同時,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也啓動了一個“大象食堂”項目,希望通過重新迴歸輪耕輪歇的生產方式,來為大象和其他野生動物建造“食堂”。計劃以8年為一個週期,前三年為大象種植苞谷、旱稻等,每畝地給予村民800元的補助。若野象未能光顧,村民還可以將農作物收回;若野象光顧,將通過保險的形式給予村民補償。後五年讓村民將耕地撂荒,令土地自由生長,撂荒期間每畝地給予村民300元的補助,參與項目的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的租金,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收入。如效果良好,將在保護區周邊更多的村寨中推廣。

“亞洲象種羣數量的增加,得益於政府部門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大象出走,其實跟大象種羣數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關係。”景洪市林草局黨組成員、市管護局副局長查偉介紹説,大象是一種智商非常高的動物,它們對同族成員具有同理心,當棲息地中的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達到一定的密度時,象羣便會出現進化擴散行為。這樣既可以降低保護區中的亞洲象種羣密度,避免和其他親緣成員發生繁殖,也説明原有保護區中的食物已經不能滿足當地所有亞洲象需要了。

專家認為,通過建設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可以吸引眾多野生亞洲象在食物源補給區基地裏活動,使亞洲象較長時間停留在基地,減少因尋找食物而進入當地羣眾的生活生產區域裏,緩解亞洲象外出覓食引發的人象衝突。目前,食物源補給區內種植的粽葉蘆、芭蕉等象喜食植物長勢良好,成活率達96%。同時,基地附近還建設了一定數量的人工硝塘,共投放食鹽2噸,以滿足區域內亞洲象的需求。

查偉説:“我們發現,只要森林能夠提供給亞洲象足夠的食物和棲息地,它們就會返回森林,擁有天然的家。”

文/任維東 李亞平

編輯/倪家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00 字。

轉載請註明: “斷鼻家族”回家 人象衝突怎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