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加州一華裔小鎮演變歷程揭亞裔聚居區發展走向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美國加州沙加緬度以南半小時的地方,有一個名為樂居(Locke)的小鎮。這是一個由華裔勞工建造的小鎮,鎮上居民基本都是華裔,小鎮的建築有濃厚的中國廣東式風格。

據沙加緬度地方電台Capital Public Radio報道,從歷史上看,樂居鎮是獨一無二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由華人建造的屬於華人的小鎮,但是與此同時,這裏的演變過程也揭示了亞裔美國人聚居地的走向。

專家們表示,樂居鎮已經經歷了作為一個曾經的文化中心的所有階段,這裏全盛時期一度十分熱鬧,之後在居民的孩子們逐漸離開後,這裏凋零了下來。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沙加緬度的小西貢和舊金山的華埠,年輕一代的人離開這些社區,去其他地方尋找更好的機會。

專家們説,當這些地方逐漸凋零之後,會讓亞裔產生一種失落感。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亞裔研究學教授安德魯·梁(Andrew Leong)説:“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成為專業人士,開始在城郊過上‘白人式’的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他們失去了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失去了自我根源的一部分。”

歷史學家瓦爾薩爾(Stuart Walthall)説:“像樂居鎮這樣的華人小鎮與華埠不同。華埠與其他城鎮相連,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樂居鎮是完全獨立的一個小鎮。”

樂居鎮成立於1915年,當時一場大火席捲附近的Walnut Grove,導致一羣華人勞工被迫搬離,於是他們從樂居鎮原來的所有者布朗(Alex Brown)手中租下了這塊地方。

在鼎盛時期,樂居鎮有多達1500名居民,而現在這裏僅剩不到80位居民。大多數華人居民和他們的後代為了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教育離開了這裏。

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學教授喬納桑·李(Jonathan Lee)説,過去有很多像樂居鎮這樣的地方。他還表示,因為像這樣的少數族裔聚居區擁有的資源通常較少,導致大多數居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然後離開。

他説:“我認為,普遍狀態是,你取得成功然後就會搬走。即使不是你自己,你的孩子們也會離開。我認為這是所有BIPOC(非裔、原住民和有色人種)社區的狀態。”

但是,李又表示,這樣的情況會導致文化斷層。他表示,不管是泰國小鎮、日本城、小韓國等諸多類似的地方,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是否必須留在這些地方才能保持其文化意義和歷史意義?

比起樂居鎮,加州很多其他類似的地方在歷史保護方面沒有這麼幸運。比如南加州的漢福德(Hanford)或者坎布里亞(Cambria)都曾經是活力四射的華裔社區,但是隨着年輕人為了更好的未來出走之後,這些社區逐漸消失。

李説,很多時候,這種繼續前進的狀態會帶來歷史被抹去的風險。他表示:“這會帶來持續的種族化、仇外心理,以及永遠是外國人的刻板印象。”

這種針對亞裔的種族主義到去年才廣為人知,亞裔受到的攻擊一直在增加,其中部分原因就是亞裔被刻板地視為“非美國人”(un-American)。

亞裔永遠是外國人的觀點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專家們將這個羣體描述為白人和非裔之間的一個階層。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堅持承認華人對加州的貢獻的原因。

前樂居鎮居民克麗絲·李(Corliss Lee)表示自己對這個小鎮的感覺很複雜。一方面這裏讓她擁有生活在全是華人的地方的美好回憶,培養了她作為一名華裔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生活在這裏並不輕鬆,社區裏的很多人對貧困和缺乏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到沮喪。

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去上了大學,後來住在舊金山灣區。不過之後她又回到了附近的Walnut Grove,以幫助保護樂居鎮的歷史,這在她看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