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生日 52.7%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

  僅10.5%受訪青年能每天都見到父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衝

  實習生 茅詩意

父母過生日 52.7%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

  如今,離開家鄉在外工作學習是很多青年的生活常態。常年在外的青年如何對父母盡孝?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1515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10.5%的受訪青年能做到每天都見到父母。在父母過生日時,有52.7%的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23.2%的受訪青年會帶父母出門放鬆。

  調查中,00後佔20.8%,90後佔53.7%,80後佔25.5%。

  在南京某互聯網公司工作的苗苗(化名)老家在貴州,每年父母過生日時,她都會給他們發一個紅包。“之前買過禮物,但他們總説不要,所以不如轉紅包來得實在”。

  看到紅包,父母先是笑嘻嘻收下,發一個"謝謝兒",很快就會打來電話,問苗苗最近怎麼樣,讓她不要轉錢,自己留着。過一段時間,他們又會找各種理由把錢再轉給苗苗,比如説,“今天該吃點好吃的了”,隨後發來一個大紅包。

  “我花錢比較沒數,現在是一個人在外面租房子,父母希望我多留點錢在身邊。”苗苗説。

  因為離得太遠,回家要轉多趟車,工作又忙,苗苗已經有一年沒回老家看父母了,視頻電話倒是經常打。她打算,最多也就在外面待兩三年,以後還是要回到父母身邊工作。

  你平時多久見父母一次?調查中,僅10.5%的受訪青年能做到每天都見,19.3%每週一次,52.1%的受訪青年要1-3個月,18.2%一年才能見1-2次。

  苗苗平時更多跟母親打電話,父親很少主動打電話。在她看來,父親其實感情很細膩,就是不愛表達。“有一年,爸爸在外地工作,在工作的地方看到了一株含羞草,一碰葉子就會自己縮起來,覺得很新奇。就把那株草千里迢迢從廣東帶回了貴州,給我們看”。

  調查中,在父母過生日時,有52.7%的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23.2%的受訪青年會帶父母出門放鬆。

  在上海做設計師的陳宇(化名),前段時間在母親生日時,特意回了趟老家,給母親過了一次生日。

  平時他差不多要兩個月才能見父母一次。在外的時候,他也會和父母保持溝通。他認為,即使不在父母身邊,年輕人依然可以孝順父母。比如,可以多和父母視頻聊天,多分享生活給他們。然後多一點耐心,教他們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不要落伍於時代。還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精神世界。

  南京某大學工科大四學生周致亮正面臨畢業,要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不能經常陪伴在父母身邊,有時難免與父母產生一些分歧。“我覺得最好不要在離父母很遠的地方工作,要和他們保持溝通。有分歧的話就好好努力,用事實説話。即使有衝突,也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激化矛盾。我還是很愛他們的”。

  在周致亮看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要孝順父母,就要好好過好自己的人生,同時讓父母知道他們也得為自己而活,不能全為了子女。

  説起孝順父母,苗苗感到,現在自己養自己就已經非常累了,對於父母基本只能做到口頭上的關心。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工作,好好攢錢,給父母減輕負擔,然後多陪陪他們。

  新時代孝文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社調中心此前的調查顯示,尊老敬老愛老(85.7%)、贍養父母(73.1%)、陪伴父母長輩(72.9%)是受訪者認為新時代最應該弘揚的內容。65.7%的受訪者認為應與父母長輩多交流,加強情感聯繫。

  遼寧瀋陽某教育機構老師任藝(化名)説,陪伴和理解是主要的。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後,她覺得父母也應該先為自己而活,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精彩。她會多回家看看,趁父母年紀還不太大,多多關愛他們,帶他們出去玩。“很多父母都是口是心非的,我媽就老是説這個不要那個不要,但其實我給她買禮物,她還是很開心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2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過生日 52.7%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