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意大利有一位工匠,只有她能生產獨家的海洋絲綢,其產品只送不賣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綜合

在意大利的一座島嶼上,存在着一座特殊的博物館,它便是著名的“足絲博物館”。有趣的是,這座博物館內只有一種展品,就是“海洋絲綢”。更加令人費解的是,該博物館內所出產的“海洋絲綢”,居然只送不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意大利撒丁島正西南方的聖安蒂奧科島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足絲博物館”,該博物館館長的名字叫基婭拉·維戈。在足絲博物館內部,共分為幾大區域,其中包括足絲原料區、足絲製造區、足絲成品區、以及足絲展覽區等。

足絲究竟是什麼?足絲又名海洋絲綢,是一種歷史悠久、價格昂貴的特殊絲綢,大約具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5000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婦女們,便學會了使用這種極其輕盈的纖維,為他們尊敬的國王縫製衣物。

在考古學界,考古專家們發現,所羅門王的長袍、埃及王后奈菲爾提蒂的手鐲、以及祭司、教皇、甚至是法老的祭服等,都是這種纖維製成的。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英博物館之內,也收藏着不少足絲織品,它們都被當作是鎮館之寶,受到了極其嚴格的保護。歷史學家們也提出,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足絲織品,是羅塞塔石碑曾提到的海洋絲綢,它們就被陪葬在古埃及法老王的陵墓之內。

基婭拉·維戈是足絲博物館的館長,也是足絲製作工藝的傳承人之一。據基婭拉·維戈介紹,足絲之所以會如此珍貴,正是因為它們的產量十分稀少。聖安蒂奧科島附近的一片海域,海水蔚藍清澈,此地的海水並不深,從未受到過現代工業的污染,足絲就產自這片海域。

在這片海域中,生存着一些巨型的軟殼動物,是一種體型龐大的蛤蜊。這種蛤蜊的生活習性非常特殊,在海浪的衝擊下,不少海底沙粒會被衝進蛤蜊殼中,繼而刺激他們分泌一種特殊的黏液,這種黏液在固化之後就會變成生絲,拉丁語中稱它們是“Pinna Nobilis”。

“物以稀為貴”自然是事實,但是在基婭拉·維戈的眼中,足絲真正的寶貴之處,還是在於其本身製作的複雜。據瞭解,蛤蜊分泌足絲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每年只有很短的一段窗口期才能去收集足絲。通過計算發現,每隻蛤蜊每年只能生產10克左右的足絲原料,而10克足絲原料卻只能製造出1克足絲線。

每年到了採絲的季節,維戈都會親自上陣潛水到海底去“收割”足絲,而這往往是一個費時費力的環節。通常潛水300到400次左右,維戈才能蒐集到200克絲原料。足絲原料採集完畢後,則需要利用淡水浸泡,目的就是將其內部所含的鹽分全部瀝出,保持足絲的韌性,之後才能撈出晾乾。當足絲原料被完全曬乾後,維戈還需要對其進行清潔與梳理,而僅此一個過程,就要耗費數小時的時間。

清理工作完成後,也到了最後一步,同時更是最關鍵的一步,即需要依靠手工的方式,將足絲纏繞於一個小型木質紡錘上,將足絲徹底提取出來。可即便如此,維戈每天也只能製造出數根幾釐米長的足絲,如果想要完成一件足絲手鐲,起碼需要付出半年的時間。

足絲本身呈亮白色,其質地細膩堅韌,但是人類的世界繽紛多彩,所以也同樣需要五顏六色的絲綢作為點綴。由於海洋絲綢的粗細僅為人類頭髮絲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維戈只能在枱燈下藉助放大鏡,使用一雙鑷子小心翼翼地分離每一股絲線。然後從架子上取來一個裝有黃色液體的瓶子,它裏面裝有由檸檬、香料以及15種不同藻類製成的神秘混合物。僅僅幾秒過後,被放入瓶子內的絲線就立刻有了彈性,呈現出金光閃閃的狀態,至此,海洋絲綢的染色工作才算徹底完成。維戈稱,自己為足絲染色的染色劑,是從124種水果、花卉和貝殼中提取的天然染料。不僅顏色鮮豔,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更能保持幾百年不褪色,屬於自己的“獨家秘方”。

直到今天,基婭拉·維戈仍堅守着自己的博物館,她同樣也堅持手工製作足絲。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種海洋絲綢極其名貴,但是維戈卻從未將其視作產品牟利,而是送給一些有需要的人,因為在海洋絲綢之中,凝結着她一生的汗水與執着。

我們談到這裏,不免有些擔憂,如果巨型蛤蜊消失,亦或是基婭拉·維戈女士發生意外,則海洋絲綢就有可能永遠消失。故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拯救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並讓這種優秀的工藝永遠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現代人需要仔細思考的大問題。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