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
日前,中央發佈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簡稱“規劃”),從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發揮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作用和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等主要方面,對中國未來幾年的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與重點部署。這份規劃是在中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背景下出台的,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照料、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急難愁盼”。
當前,中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了2.6億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1.9億人。而全球範圍內總人口超過1億人的國家也不超過14個。不僅老年人口存量規模大,增長速度也呈加快之勢,這預示着中國傳統以家庭養老為主支撐的養老模式將面臨重大挑戰。此次規劃出台,不僅要解決當前最緊急迫切的任務,還要為面向未來建設現代化的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從現階段中國發展實際來看,重點突破口在於普惠型政府兜底供給與養老服務體系的標準化。
首先,政府採取普惠型兜底供給的方式,有助於解決養老服務市場化供給功能性失靈的主要缺陷。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發展規律,老年人對日常照料和醫療看護等方面的需求是自然和剛性的。在經濟學意義上,養老需求是無彈性需求,即服務價格的變化基本不會影響到老年人對服務消費的需求量。不能完全通過市場機制來激發市場主體的無需求彈性服務供給,因為市場過度競爭催生的逐利動機會造成彈性供給和歧視性供給。
換言之,一旦採取完全市場定價機制來保障養老服務供給,很有可能導致低收入老年人羣體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得到的服務內容差異化很大甚至不能滿足基本需求。這不僅不利於市場配置資源功能的正常發揮,還將損害社會養老事業的公平。此次規劃明確強調兜住基本養老服務底線和實現廣泛普惠供給是政府職能,這就在原則性制度上避免了市場機制的缺陷和確保了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到位。
其次,政府採取標準化手段推進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建設,有助於解決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當前,中國老年人服務需求結構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但是老年人服務供給結構的轉變過程是非常不平衡的。如果將基本養老服務底線作為政府職能,那必須要實現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的財政中性,不能因為老年人所處地域的公共財力差異而得到不同的基本公共養老服務。
推動基本公共養老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有助於通過政府力量縮小區域間養老服務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建設也有利於老齡化事業人才的規模化培養。預計未來中國老齡事業將面臨較為嚴重的人才供需失衡,掌握專門技能的人才供給不足將會導致養老服務成本虛高和養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而解決人才供需缺口的重要途徑是服務模式及其技能資質的標準化和規模化。
強調政府保障基本公共養老服務的兜底職能和標準化體系建設,並不是否定家庭養老的支柱作用,也不是否定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在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中,家庭、政府和市場應當是基於妥善分工之上的協同關係。以家庭為支柱,就是要充分發揮家庭親情在贍養和照護老年人等方面的天然優勢;以政府為兜底,就是避免因家庭功能缺失和經濟條件不足而造成老年人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以市場為補充,就是要激發市場活力擴大發展型多樣化養老服務的供給。
當前,中國發展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改革發展任務艱鉅繁重。雖然家庭、政府和市場三方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全社會形成積極老齡觀和健康的老齡化理念也很重要。當全社會形成了健康的老年友好型社會氛圍,家庭、政府和市場的三方協作推進養老事業的模式會運轉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