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日俄印的機會?俄媒:美國戰略破產下,全球海上力量格局更變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綜合

陸地和海洋是維繫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兩大空間,前者提供居住空間,後者提供經濟活動空間。據統計,世界貿易近90%通過海運方式完成,全球經濟總量的80%由沿海100公里的地區創造。而對於中國來説,海洋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個百分點。因此,為了維護自身海洋安全和海上貿易的正常進行,各國政府常年投入巨資建設海軍。

由於南北無強鄰、東西皆海洋,美國一直被視為全球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大國。不過,這種觀點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美國雖無安全威脅,但是卻遠離西歐、東亞等世界主要經濟中心,國家對外貿易主要依賴海運。換句話説,一旦美國的海運路線被切斷,其國內經濟將大幅萎縮,甚至是崩盤。

可見,相較於中國、德國可以通過陸上運輸分擔對外貿易,美國這種依靠單一貿易方式的國家,其地理位置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完美。進而得出,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主要是“國防安全”,而非“經濟安全”。

當然,美國也知道自己的劣勢,所以自馬漢提出海權論後,美國政府極力加強海軍建設,為的就是通過控制全球主要海上交通要道的方式影響全球貿易。

截止到目前,美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盟友體系,幾乎控制了包括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幾乎所有的海上咽喉要道。其中,佔全球石油運輸超過四分之一的霍爾木茲海峽由伊朗控制,是少有的未遭美國毒手的海上交通要道。

中國近些年一直強調將鐵路建設到歐洲、中亞和東南亞,並與巴基斯坦加強在海上合作,其中就存在防止戰時被美國卡脖子的因素。

不過,俄媒《消息報》近日登載的一篇題為“戰略破產:海洋強國排名變化”的文章認為,美國海軍的強勢地位正逐步喪失,其對世界海運的控制力也隨之減弱。

美國海軍的高光時刻是1991年蘇聯解體到2016年南海對峙這25年,其間美國海軍全球通行無阻、難逢對手。因此,當時國際上廣泛流傳着“能打敗美國海軍的,只有另一半美國海軍”。

正所謂強則傲、傲則衰,美國海軍的強大讓白宮出現戰略誤判,美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就此放緩。

沒了強大對手,美國的海洋戰略發生了由遠洋決戰到前沿進攻的轉變,簡單來説就是在對手家門口打仗。在此背景下,美國耗資300多億美元開展瀕海戰鬥艦項目。

後來,急功近利的美國又耗資數百億美元研製新型戰艦“朱姆沃爾特”級,結果爛尾了。種種失誤帶來了一個問題,美國建造的小型艦艇收效勝微、大型艦艇不堪重用,逐步被後面的國家縮小差距。

2016年南海對峙事件後中國加大力度建設海軍,第二年艦艇年下水量一下子突破到20萬噸,隨後多次蟬聯世界第一的寶座。而同期的美國海軍,不僅下水噸位不如中國,艦艇種類也比較單一。

中國海軍下水艦艇主要包括056型護衞艦、052D和055驅逐艦、075兩棲攻擊艦,以及讓無數民眾為之振奮的國產航母。

美國除了下水一艘“福特”號航母外,其餘主要是水面輔助船隻,對於美軍戰力的增幅效果並不突出。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中美海軍現役軍艦中,美軍驅逐艦性能已落後於解放軍的055,畢竟“朱姆沃爾特”級的毛病太多了。

除了中國在追趕美國外,日印俄等國也沒閒着。利用美國打壓中國的奇蹟,近些年日本先後下水了4艘準航母和數十艘主力戰艦,以及“數量不明”的潛艇。

印度也加快了自己的“國艦國造”計劃,下水了核潛艇、航母和多種型號的艦艇。

俄羅斯雖然沒下水多少艦艇,但是卻拓寬了海軍任務領域。比如近日普京訪印時俄印軍事協議中,“俄海軍可藉助印度軍事基地和港口補給”一項,提高了俄軍在印度洋一帶執行任務的能力。

另外,中俄海軍在日本海舉行聯合軍演,繞行日本東部等地。這一系列行為有效打擊了美國的海洋霸權,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成為過去式。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海軍仍是世界一大海上軍事力量,中日印俄的行為只是削弱了美軍的優勢。故而,要想徹底動搖美國的海洋霸權,各國還需加快海軍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