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喀布爾 受害者親友:美國人一句“道歉”就夠了嗎
當地時間9月17日,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在二十天之後終於向外界承認,8月29日美軍無人機在阿富汗發動的空襲並未擊中“恐怖主義”目標,反而導致10名平民不幸喪生,其中還包括7名兒童。麥肯齊對事件表示遺憾和道歉,並稱“負全部責任”。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駐喀布爾報道員當地時間9月18日上午再次來到遇襲的民居回訪。院門沒有上鎖,裏面空無一人。儘管時隔二十天,現場爆炸留下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與之前來採訪的時候並沒有太大區別。被炸燬的車輛還停在院中,地上則雜亂地堆放着尚未清理的物品,幾隻被火燒過的兒童拖鞋格外引人注目。
詢問鄰居後才知道,襲擊發生後不久這家人就搬離了這裏。總枱報道員想方設法聯繫上了之前曾經採訪過的受害者家屬,就是那位曾經被美軍認定為“恐怖分子”的死難者扎馬力的弟弟羅馬爾。聽説總枱報道員來,他帶着幾位家庭成員專程從暫住地趕回家裏接受採訪,希望通過總枱向世界傳遞他們的聲音。
一走進這個院子,家屬們原本的悲傷和憤怒情緒就更加不穩定。談起襲擊給家人造成的傷害,心情略微平復的羅馬爾説,被炸的民居是哥哥扎馬力與他們三個弟弟四家人共同的住所。
羅馬爾説,哥哥和他的三個兒子都在襲擊中遇難,倖存的妻子和女兒現在一蹶不振,自己全部三個孩子也這麼説沒就沒了。
羅馬爾説,大哥原本是家裏的生活支柱,像父親一樣把弟弟妹妹們撫養成人,他的去世就等於家裏的天塌了。他們沒有資金修繕被炸燬的家,更沒有勇氣回到這裏,再回想襲擊當天的慘狀。如今,一大家子只能在姐姐家的三間小房裏艱難生活。
羅馬爾説:“我們的房子被炸燬,家裏十口人被炸死,如今我們連家都沒有了,只能生活在我姐姐的房子裏。一共是五個家庭,卻只有三個房間。我有三個孩子都被炸死了,我大哥的三個兒子也都被殺,只有一個女兒還活在人世,我們所有人都非常痛苦。”
羅馬爾告訴總枱報道員,無人機襲擊發生前,哥哥剛剛開着汽車從外面回到家裏的院中,車上還載着一個大號的水桶。由於喀布爾地下水水質差且水位一再降低,民眾只得被迫從市場購水以維持日常生活,然而扎馬力車上的普通水桶卻被美軍認定為恐怖分子的炸藥桶。正是這樣隨意的“盲定”“盲殺”讓十個鮮活生命瞬間消失,如今美軍卻僅僅想用一句道歉了事。
受害者鄰居莫薩維爾·拉赫曼尼説:“扎馬力從不傷害任何人,也從不和任何人打架。我認為,當你摧毀一個貧窮家庭的房子、殺死10個人時,説聲對不起是毫無意義的。”
受害者的侄子馬蘇德憤怒地向總枱報道員表示,犯下這樣錯誤的人絕對不能因為“道歉”就逃脱法律的制裁,特別是美國口口聲聲對外宣稱保護人權,卻用自己的高科技手段操縱着毫無人性的戰爭機器,這樣的行為在國際法中是赤裸裸的犯罪。
馬蘇德説:“如果一個美國公民遭遇了這樣的事情,美國政府肯定會做很多的調查,現在我們阿富汗一個家庭有10個人被殺,全世界都應該去追究這件事,質問美國為什麼要這樣做。”
受害者的叔叔穆罕默德·納西姆則把矛頭對準了那些對他們的遭遇視若無睹的西方媒體。他告訴總枱報道員,一些西方媒體後來也到過這裏,他們一邊拍攝院子裏被炸燬的汽車,一邊詢問他們車上的“炸藥”是不是被轉移走了,有些記者甚至試圖到屋裏查看是否有“恐怖分子”被窩藏的痕跡。穆罕默德説,這些媒體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穆罕默德·納西姆説:“我對這些媒體的看法是,現在他們終於知道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他們應該回到電視上告訴大家,説他們之前發佈的消息是錯誤的,他們也應該為他們的錯誤道歉。”
穆罕默德在採訪中不停地重複着“戰爭”和“罪犯”兩個詞,他希望全世界都知道他們這家人乃至所有阿富汗人的真實遭遇。穆罕默德説,美國軍人現在在他眼中全部都是戰犯,他們除了在世界各地實施戰爭罪行之外毫無作為,如今,他們卻想簡單地對着媒體道歉了事。
穆罕默德·納西姆説:“那些美國人通過電視或媒體説一句‘對不起我錯了’就夠了嗎?他們應該來到這裏,應該向我們所有的家庭成員道歉。他們應該承認自己犯下的巨大錯誤,並且給這個家庭補償。美國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策劃並實施這次襲擊、導致悲劇最終發生的人帶上法庭,這就是我最想讓美國政府,想讓全世界和聯合國做的事情,應該將這些人繩之以法。”
鄰居莫薩維爾·拉赫曼尼是和扎馬力的大兒子薩米爾一起長大的。他告訴總枱報道員,薩米爾是阿富汗政府軍的一名士兵,今年剛剛二十歲出頭。29日襲擊發生前幾分鐘,兩人還在院外討論幾天之後薩米爾的婚禮。扎馬力開車到家後,薩米爾趕緊回家迎接,然後就聽到了一聲巨響。事後莫薩維爾·拉赫曼尼才知道,和薩米爾一起被炸死的還有他兩歲多的弟弟。
這些天看着扎馬力一家的遭遇,莫薩維爾·拉赫曼尼認為美軍必須給鄰居家賠償,讓他們至少能有錢收拾一下這棟已經被炸得千瘡百孔的房子,但他沉默了一會兒又説,人已經不在世,任何賠償又有什麼用呢?
莫薩維爾·拉赫曼尼説:“我希望國際社會最終能夠懲罰那些做這件事的人,推動美國政府付出應當付出的賠償。但即使把白宮賠償給他們,也比不上那個孩子的一滴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