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允展:咫尺匠心 詮釋極致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舒適、快捷的高速動車讓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大家在享受動車內優雅環境的同時,很少有人在意車體下面的機械構造。
寧允展是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級技師,他的工作,就是研磨高鐵列車的定位臂,這個部件相當於列車的“腳踝”。
50微米,細如髮絲,是寧允展精雕細琢的最大空間。磨少了,高鐵的安全性無法保證;磨多了,整個高鐵轉向架可能報廢。
要在髮絲間把手藝做到極致,靠的是在平凡技工崗位上的“工匠精神”。
10多年如一日,寧允展在細如髮絲的空間裏追求極致,研磨技藝和效率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手持磨具的他,打造出一件件中國製造業“藝術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敬畏心助力中國高鐵夢騰飛。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級技師寧允展
精益求精
身穿灰色工裝,戴上安全帽和防護鏡,寧允展手持牙膏大小的磨具專注打磨一件10多平方釐米的金屬卡槽,為了保證貼合率,寧允展不時將檢測芯軸放在卡槽中用錘子敲打幾下,再反覆研磨。
十幾年來,這樣的情景,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已經成為常態。
2006年,寧允展被選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精細研磨技術的藍領工人。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之一,定位臂則是轉向架的核心部位。對於寧允展這個高鐵新人來説,無數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撲面而來。
這看似簡單的工作,方寸之間有乾坤,遠比繡花還要精細百倍。
寧允展介紹,經機器加工的定位臂需手工研磨才能安裝到車輪上,但留給他們手工研磨的空間僅僅有50微米,甚至小到20微米。
磨少了,貼合率達不到要求,輕則列車振動大;磨多了,價值不菲的部件可能報廢。
寧允展説,這項工作只能手工一點一點打磨,容不得半點含糊。
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長跑運動員,轉向架就是人的“腿腳”,定位臂相當於“腳踝”,是轉向架的核心部位,通過定位節點和輪對連為一體。在高速運行狀態下,定位臂接觸面要承受幾十噸的衝擊力。為保證安全可靠,定位臂和輪對節點必須要達到75%以上的貼合率。
“多向別人學習,工作中態度一定要認真,這是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把活兒幹好了,心裏才舒服。如果這個活兒幹得不好,心裏就會不得勁兒。”寧允展説,在喜歡的工作崗位上樂此不疲,就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高速動車組進入批量生產後,轉向架研磨效率跟不上生產進度,寧允展大膽摒棄外方研磨工藝,採用更加精準科學的方法,他研發的“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一倍多,接觸面貼合率從75%提高到90%以上,這項長期制約轉向架批量生產的瓶頸在他這裏被打破。
不僅如此,過於光滑的表面相互接觸後,在扭轉外力作用下,容易產生燒結、粘連等問題,影響系統功能,因此採用研磨工藝使面接觸變為網狀線接觸,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非常大。寧允展不論在研磨精度還是效率方面,都達到了行業領先的水平。
有統計顯示,從寧允展和他團隊手中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1400多列復興號動車組,奔馳20多億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萬多圈。
▲寧允展工作中。
“解釦專家”
1991年,寧允展從鐵路技校畢業,進入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中車四方前身)做鉗工,工作之餘他自學電焊、機牀等技能。別看他平時沉默寡言,創新工作上絕不含糊。難題面前,擋不住寧允展。
以前,轉向架內腔的鐵屑需要通過沖壓清理,只能用雙手壓住風壓口,不僅危險係數高,效果也不徹底。寧允展通過不斷試驗,發明了一套裝置,可以自動釋放轉向架內腔清理時的壓力,清理效率一下提高了80%。
長久以來,轉向架檢修加工部位容易損傷,由於精度要求高,修復起來十分困難。寧允展將研磨技術和焊接手法巧妙結合,發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復精度最高可達0.01毫米,這種有效還原加工部位的操作法被中國中車認定為集團級別“絕招絕技”。
工作中的難題、瓶頸,在寧允展這裏似乎都可以嘗試破解。比如,動車組排風消音器、動車定位臂螺紋引頭定位工裝、動車空簧孔防護、動車踏面清掃器座螺紋引頭工裝、制動夾鉗開口銷開劈工具等,寧允展的這些發明和創新,有3項被認定為國家專利,每年為公司節約創效可達300萬元。
“有些技術以前是引進的,現在自己研發製作,要比以前引進的產品強很多,已經超過了國外的技術。”寧允展説。
在寧允展看來,起初是嚴格按照引進的技術標準來操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工人們的技術提升了,他們還在不斷摸索,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事實上,作為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寧允展這些年獲得的各種榮譽數不勝數。
他先後獨創絕招絕技和先進操作法13項,完成公司級改善提案12項,獲得13項國家發明技術專利。他擅長“一技多能”解決各種生產難題,是生產一線名副其實的“解釦專家”。
2015年5月,寧允展成為全國總工會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推出的首屆8位大國工匠人物之一。
寧允展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復雜,在他看來,這輩子喜歡這個事兒,就要把它幹到底。
堅守一線
對於喜歡追求極致的寧允展來説,白天的學習時間遠遠不夠。
他把自己家平房外的空地改造成“第二廠房”。研磨、報廢、再研磨、再嘗試……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夜以繼日的潛心研究,僅僅一週,寧允展就攻破了某項外方熟練工人需花費數月才能掌握的技術。
那間擺滿了各種五金裝備的小屋子,是微縮版的小車間,不管是下班後,還是週六週日,總有他忙碌的身影。這個小房間裏,寧允展改造創新了不少新工具,很多現場實操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是在他下班後自己動手鑽研的過程中找到的靈感。
寧允展當了一段時間研磨班班長。但沒多久,他便主動辭去了班長職務。他覺得,還是鑽研手藝更適合自己。
“要想幹一件事,如果同時還有別的工作,精力就會分散,人不可能一心二用。所以必須要集中精力,才能幹好一件事。”寧允展説。
雖不願當班長,寧允展帶徒傳技卻從不吝嗇。有問必答,不厭其煩。
“帶徒弟的時候,那就要以身作則,不説完全達到要求,也要基本達到要求。如果基本要求都達不到,不會讓他們上手幹。”寧允展覺得,帶徒弟最主要的還是言傳身教。
寧允展帶的徒弟中,兩人成為高級技師,10人成為技師,都是一線骨幹。
為了更好地激發年輕人對製造業的興趣,為了培養更優秀的製造業人才,寧允展在積極推動“校企聯合”工作,他希望通過與學校老師、學生共同努力配合,通過創新來帶動學生的動手能力。
寧允展説,自己只想做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如今,他每天都有很多課題要做,忙碌是常態,總是閒不下來。
“活兒幹得好不好,一個在手上,一個在腦袋裏。手腦結合才能把活兒幹好。”寧允展覺得,把心放在工作上,才能把活兒幹好。
由於在高鐵研磨領域貢獻突出,寧允展收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職工”“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等榮譽,但寧允展並不張揚,只是執着於鑽研手藝,説起獎勵和頭銜總是微微一笑。
寧允展,在細如髮絲間,研磨出世界的速度。咫尺匠心間,詮釋出極致追求。
正是有了像寧允展這樣精益求精、不斷求索的大國工匠,中國高鐵提速奔騰才有十足的底氣和自信。
(□ 《民生週刊》記者 於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