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歐“黔驢技窮”,對俄油限價難在哪?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綜合

觀察者網:G7峯會決定增加施壓力度,對俄油限價,以免俄羅斯因能源漲價而獲利,一些歐洲官員對這項制裁持謹慎態度,彭博社認為限價是天方夜譚,實際可行性極低。這項制裁實施起來有哪些實操性的困難?

李海東:對俄油限價這項制裁,歐美明顯是存在協調難度,歐洲國家的官員比較謹慎,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舉措通過強勢壓低石油需求,又強勢縮減供應的方法來達成對俄羅斯經濟造成致命性損害的效果。

換言之,核心方法就是抑制俄羅斯出口石油的價格,這樣一來,基本上是破壞了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之間正常的市場經濟運作環境。從需求和供應兩方面看,健康的市場經濟運作應當是供應和需求最大限度的匹配,而北約和美國試圖達成的俄油限價,既破壞了歐洲國家自身對俄羅斯能源的緊迫需求,又強壓了俄羅斯對歐洲國家客觀上應該給予的大量石油供應。這項措施對需求方和供應方都會帶來巨大傷害,看似打擊了俄羅斯,實際受損方也包括歐洲。

這種限價的結局很明顯,歐洲和俄羅斯均會受損,現在已經初現端倪,歐洲自身通脹嚴重,難以控制,民眾生活生產成本急劇提高,經濟運作代價高昂,長此以往會使得歐洲國家政局產生非常大的動盪,這是很客觀的現實。

對俄油限價是將石油政治化和武器化,以此來敲打俄羅斯,實施的困難在於美國讓歐洲國家同樣遭受巨大損失,這種巨大的自我損害也會使得限價舉措很難具有持久性。

所以説,俄油限價是一個很典型的雙刃劍,對俄羅斯經濟毫無疑問是有害的,但也會損害歐洲國家乃至美國的利益。

如果俄羅斯石油無法有效供應的話,歐洲就必須在俄羅斯之外尋找更多的石油來源,而國際市場上誰能填補俄羅斯石油的空缺?美國的想法很清楚,美國認為此舉有助於打擊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這裏邊就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政治算計了,美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對俄油限價,迫使歐洲國家將石油來源從俄羅斯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尤其是轉移到美國相關的石油和能源產品。如果這樣,美國將是限價行動的受益方,損失最大的反而是歐洲。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新能源經濟在歐洲不斷進行普及,美國試圖通過限價將俄羅斯全球石油份額據為己有,也有可能會加速歐洲發展清潔能源和新經濟的進程,從而使得歐洲的能源在某種程度上更遠離美國的控制,這不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但可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

加拿大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化工行業追加制裁。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歐盟目前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6輪制裁,最後一次制裁是年底禁止90%的俄原油出口,美歐在縮減購買量的同時也在偷偷買油,這是否説明針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幾乎無效?

李海東:從目前來看,美歐的制裁確實是黔驢技窮,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不僅沒有縮減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反而使其增加。西方在石油獲取方面,採取了非常多的令人詬病的做法,比如西方國家的一些企業和公司通過走私的方式進口俄羅斯的石油,以規避制裁。

對俄羅斯能源制裁的行動,客觀上是一批學院派的決策顧問們,向決策者提供了一些與現實複雜世界存在巨大差距的政策。理論上對俄能源制裁會使得俄羅斯經濟萎縮,但現實中,制裁導致正常能源交流受阻,反而使一些非正常的更為複雜的能源交易正在泛濫。

這反映出西方對俄能源制裁的設想和實施過於理想化的特點,現實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它提醒各方,尤其是施加制裁的那方,如果一根筋的想要制裁他人,很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西方對俄的能源制裁,使得俄羅斯與西方國家能源交流以一種灰色方式展開,而且俄羅斯與非西方國家的石油交易迅速增加,這反而達成了削弱西方對俄能源制裁效果的局面,最終俄羅斯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工具,不斷加強自身實力。這一點恰恰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在相關制裁措施中未曾想到的。

法國歐洲事務部長:歐盟成員國本週將就俄羅斯石油禁令達成協議。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馬克龍否決了限價提議,提出“全球限價”。法國希望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產油國,都進行價格管制,最終,馬克龍的大膽提議沒有在G7通過。朔爾茨強調,石油需求是全球性的,除非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否則不會有效。對俄製裁引發了歐元區數十年最高水平的通脹,馬克龍的提議反映了歐洲怎樣的考慮和目的?

李海東:首先,歐洲國家在使用能源方面比美國有更迫切的需求和更寬廣的視野,美國有通過單獨對俄羅斯石油限價,以達到破壞俄羅斯經濟和削弱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意圖,甚至更有不惜以導致歐洲經濟疲軟方式迫使歐洲國家從美國進口能源的設想和意圖。

這種設想顯然是建立在損害俄羅斯和歐洲利益的基礎上,這是德法兩國所代表的歐洲所堅決反對的。

第二點,馬克龍和朔爾茨很清楚,捍衞歐洲利益,最可靠的保障是將經濟和戰略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歐洲人自己手裏,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歐洲自身戰略利益被其他國家,尤其是被美國所把持和利用。

馬克龍和朔爾茨非常清晰地知道歐洲捍衞利益的最理想方式,就是發展強有力的安全戰略自主和能源戰略自主,只有自身戰略自主牢牢地確立起來,在對俄、對美關係處理中,歐洲自身的聲音才能夠被尊重,歐洲作為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區域之間以及作為美國與世界其他區域之間的橋樑功能才會更為鞏固。

馬克龍提議對全球石油都限價,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張,一種很典型以非市場經濟的方式對全球能源進行再佈局。美國對俄油限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市場經濟行為,以石油為武器來打擊特定國家和地區的操作。

馬克龍提的全球石油限價是在一個不得已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是一個全球能源儘可能以公平普惠方式進行分配的設計。

真正惠及大多數國家的設想被否決了,對俄石油進行限價的主張反而成了一個比較流行的觀念。這不能不説是G7和西方經濟體在全球能源問題上,一種極端自利的悲劇性的突出表現。這表明在西方國家內部那些實力最強的國家往往被允許利用石油來最大化自身利益。

馬克龍的全球限價提議被否決,反映出美歐之間存在着的深刻利益分歧,有利於美國利益的,美國會強推;而有利於歐洲利益,美國會壓抑相應的歐洲國家訴求,這不能不説是西方國家自身仍處欠文明“叢林世界”的不幸現實寫照。。

從對俄油限價的提案競爭結果來看,美國對於能源限價的主導性,美歐關係不平等的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改變,目前美國對美歐關係的影響力依然強大。

觀察者網:針對全球的油荒,OPEC+已經同意在7月和8月增產,而俄羅斯表態全力支持該計劃,彭博社認為OPEC+增產的決定,是俄羅斯保持了在該組織中的核心地位。如何理解?

李海東:俄羅斯有其政治和經濟上的考慮。從政治角度看,如果俄羅斯的石油油價受限,石油生產受限,那麼個別國家就會利用俄羅斯這樣的窘境來擴大自身石油供給。

具體説就是美國對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價格限制落地的話,會導致俄羅斯對世界能源原有的份額被其他國家或區域組織所取代,而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而美國恰恰是推動對俄羅斯能源出口價格限制的最大推手。如果美國將俄羅斯原有能源市場份額據為己有的設想得逞,結果將是持久地壓縮俄羅斯在能源市場的影響力及其伴隨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美國想在這場亂局中最大限度擴大其市場份額,所以俄羅斯支持“歐佩克+”石油增產的主張,實際上也是美俄全球全方位競爭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説俄羅斯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對於俄羅斯來説,“歐佩克+”是以羣體性國家打破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限制的一個有力工具,會使俄羅斯在當前全球能源市場份額重新分配亂局中,始終保持一個有底氣、不至於損失過大的狀態。

可以説,俄羅斯支持“歐佩克+”生產石油,背後有非常重大的政治考慮,也有切實的自身經濟利益保護和維繫的考慮。

俄副總理:2022年俄羅斯石油產量可能下降到4.8億至5億噸。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法國也希望將委內瑞拉和伊朗的石油重新投放市場,如何理解法國的操作?

李海東:法國這個國家還是蠻可愛的。在全球多極世界格局塑造中,法國是一支積極力量,法國主張委內瑞拉和伊朗的石油要進入市場,表明了法國非常明確的外交需求,要確保自身作為一個大國的聲音被聽到,大國地位被尊重。

首先,法國拒絕石油資源被武器化。讓石油資源服務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是合乎國際社會普遍需求的。法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舞台中所發揮着的平衡功能再次得到體現。

其次,法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也希望能獲得更多的石油,尤其是廉價的石油。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如果重新進入市場,那一定會拉低全球石油價格,使得大多數國家享受低廉石油帶來的好處。

諸多消息顯示,美國一方面禁止委內瑞拉石油進入國際市場,一方面又與委內瑞拉的石油廠商私下勾兑,“靜悄悄”進口委內瑞拉石油,這表明美國在處理委內瑞拉石油問題上存在明顯的雙重標準,這的確是一種非常不體面的做法,不過,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必須用複雜的眼光看待這個複雜的世界。

觀察者網:G7針對這項制裁與中印進行了討論,並拉攏韓國一起加入制裁,據報道,印度政府從俄進口原油同比增長了20多倍,如何看待印度的操作?

李海東:首先,印度情況比較獨特,美國要拉攏印度遠離俄羅斯,顯然是拉不動,原因也很清楚,印俄關係的確是在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這種利益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美印關係。

印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俄羅斯的“全天候”夥伴,不僅在石油和武器方面,在國際重大議題表態的時候,印俄之間的默契度和協調度也是相當高。

其次,印度是一個不結盟國家,這是它的關鍵外交傳統,也是其大國地位得以被他國承認的重要資本。美國想把印度拉到自己的聯盟戰車上,這實際上是十分困難的,不可能會如其所願。

第三,印俄之間的石油交易,印度的現實考慮很重要,俄羅斯油量大、油價低,在受到美歐制裁的情況下,印度自然會去購買俄羅斯的低價石油。印度不願意在石油問題上跟美歐捆綁在一起,所以美國拉攏印度打擊俄羅斯石油的圖謀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現在美國希望拉着韓國和中國去打擊制裁俄羅斯石油,這進一步反映出美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中一以貫之的傲慢和自大,認為自己什麼事都能幹,什麼事都幹得成。

對於韓國來説,它是美國的盟國,國家也比較小,它的外交行為受到美國的限制比較多。中俄合作關係和印俄合作關係無論就戰略需求、經濟和能源需求,還是就各方相互之間的外交與安全緊密聯繫而言,都是美國難以輕易破壞的。

觀察者網:對於中國而説,我們也有大量的用油需求,也希望有穩定低廉的石油供給。

李海東:是的,中國是全球第一能源消耗大國,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海外能源供給,這意味着我們會堅決反對能源市場被某個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壟斷,使其憑此而進行能源政治化和武器化操作,我們同時會強調從各國經濟普惠性和改善民生福祉角度去考慮國際能源的獲取和使用問題。

因此,能源市場的多元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中國的能源來源應會是多元化的,而不可能會只依靠少數國家或地區,這是相當健康和正常的佈局。

中國拒絕個別國家將能源作為資本或工具對其他國家進行勒索制裁,同時我們也在強化自身能源供應,加強與更多國家的能源合作,我們與俄羅斯、中東都有能源合作,也可與美國開展能源合作,讓能源更好的服務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流,這是應該積極推動的事情。

日本政府稱不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日本資源有限。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最初,歐盟一攬子計劃草案包括禁止歐洲船隻運輸俄羅斯石油的提議,但是希臘和塞浦路斯這兩個海權國家提出需要就這一問題達成一項國際協議後,這項提議被放棄了。如何看待歐盟內部的分歧?

李海東:這的確反映出來歐盟內部就俄油限價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歐盟中各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彙集在一起,是認為歐盟能夠推進各自國家的利益,而不是犧牲特定成員國以滿足其他成員國的利益。因此歐盟組織內部就有一些議題存在深刻分歧,這比較正常,也意味着在對俄能源限制和其他相關行動方面,歐盟內部的協調將會極其曲折,面臨較大挑戰。

觀察者網:能源危機挑戰氣候承諾,德國和意大利計劃重新開放燃煤電廠,G7不斷淡化削弱之前的氣候承諾,能源危機將對其國內政治產生什麼影響?

李海東:影響非常大。首先,這會使歐洲國家短期內實現清潔能源主導經濟的努力受挫,,化石燃料的再次啓用將會使歐盟在推進自身清潔能源規劃中遭遇更多的波折,新能源經濟佈局過程陷入困境。

其次,德國等國重新啓動煤炭等化石燃料毫無疑問會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雪上加霜,這當然不是歐洲國家願意看到的,但卻是美國強勢要求歐洲國家對俄石油制裁的嚴重後果。化石燃料重新啓用會增加相關國家的經濟負擔,過去廢棄的煤炭廠房及相關設備等需要重新投入運營,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重新拉回將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這肯定會招致民眾的怨言。

對俄能源限制不僅使民眾生活高度不便,也會使歐洲國家經濟轉型陷入困境,直接的政治後果將會是相關國家領導人在選舉遭遇挫折。

在國際政治版圖中,歐洲國家成了美俄博弈的代價,歐洲國家做出了犧牲,美國收穫了成果,美國這樣一種不光彩的操作最終將導致歐美關係的漸趨疏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