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馬斯克瘋狂吐槽的新勢力,真能"拿捏"特斯拉?
創業邦(ichuangyebang)原創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子鉞
圖源丨Lucid官網
埃隆·馬斯克認為,特斯拉的敵人是燃油車,所以他很少奚落自己的新能源同行,甚至還開放了專利。
但少有的幾次例外,都跟中國有關。
比如他曾無情嘲諷過比亞迪。
十多年前的一次訪談中,有人提問馬斯克:你瞭解你的對手比亞迪——一個來自中國的車企嗎?
特斯拉CEO縱聲大笑,“他們的車很爛,沒什麼技術含量”。
到了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向用户交付接近64萬輛新車,超過特斯拉的56萬輛。
這讓特斯拉丟掉了全球新能源老大的位置。
馬斯克最新的調侃對象是Lucid。
當Lucid在今年Q2只賣出了679輛車後,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火力全開。
“Lucid賣出的車還沒有我生出的孩子多。”
Lucid真的那麼不經打?
這家來自美國的“造車新勢力”一度被認為是“特斯拉終結者”,多個核心高管來自特斯拉的工程和生產團隊。
Lucid與中國更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創始人是兩位華人;早期投資人包括青雲創投;賈躍亭和北汽都當過這家公司的大老闆,甚至還有過把Lucid落地中國的規劃。
可惜,賈躍亭、北汽都先後出局,沒能笑到最後。
沙特主權基金成為最後的大贏家。在Lucid2021年掛牌上市後,其最高浮盈超過500億美元。
無論是北汽還是賈躍亭,如果能夠堅守到現在,那麼境況將會大不相同。尤其是賈躍亭,如果在Lucid與FF(法拉第未來)的二選一中選了前者,可能早已還清債務回國。
在特斯拉上海工廠幾乎拯救了馬斯克的情況下,Lucid的CEO彼得·羅林森表示,中國將是Lucid下一個10年的關鍵。
Lucid的出身很有特色,就像是為投資人量身定做的初創公司。
這家公司的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Atieva”,只比特斯拉的成立時間晚了4年。
投資人看重的創始人背景無可挑剔——謝家鵬(Bernard Tse),他曾負責特斯拉電池系統研發團隊。
謝家鵬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幾乎是上個世紀硅谷最成功的華人之一。
早在1981年,他就和妻子楊雯君等人創辦了電腦公司“慧智科技” (Wyse Technology),並在紐交所上市。
謝家鵬瞭解創業,也洞悉美國創投界的所有規則。
但他並沒有單獨來操盤這次創業,而是找來了甲骨文前高管,同樣也是華人的温世銘(Sam Weng)——這也是一個硅谷老炮,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擔任高管。兩人共同成立了Atieva。
Atieva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技術公司,專門研發包括動力電池在內的核心繫統。
換句話説,這家技術公司想在智能汽車行業,扮演類似於英特爾那樣的角色。
這讓Atieva無需冒險進入當時還不明朗的電動汽車市場,同時還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投資人顯然喜歡這樣的公司。
兩年後的2009年,Atieva就拿到了第一筆7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投資機構是Venlock和青雲創投。
Venlock是與洛克菲勒家族有關的風投機構,而且還是主動聯繫謝家鵬。
至於青雲創投,其至今還在官網保留有投資Lucid(Atieva前身)的相關介紹。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形勢越發明朗,尤其是特斯拉2009年發佈了跨時代新車Model S後,投資者對於新能源車的熱情空前高漲。
2011年,Atieva獲得了B輪多達2400萬美元融資,三井物產和Jafco Life Science成為新股東。
鉅額資金到位後,Atieva的心態變了,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技術供應商,而是想造車。
Atieva挖來了幾個關鍵人物,其中一個是來自通用汽車的丹尼斯·格雷(Denise Gray),他主持開發了通用Volt,這款車一度被視為通用汽車電氣化的希望。
另一個則是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他曾是特斯拉的總工,並主持打造了Model S。
特斯拉最早的創始人之一馬丁·艾哈伯德,也來到公司擔任顧問。
更多來自特斯拉、通用、大眾等巨頭級車企的工程師聞風而來,加入這家初創公司。
在Atieva的高管中,包括工程、生產、銷售等8人來自特斯拉。這讓Atieva幾乎成為“翻版特斯拉”。
Atieva相信,自己已經具備了攀上產業鏈頂端的能力。
但經過大規模挖人,B輪融來的資金很快耗盡,而造車顯然需要更多的錢。
關鍵時刻,中國資本出現了。
在2014年C輪融資中,北汽集團投資1億美元,成為Atieva的最大股東,持股超過25%。
賈躍亭在2014年中入股,投資7000萬美元,成為僅次於北汽的第二大股東。
北汽看中的是Atieva的電池技術,雙方計劃推出一款足以匹敵Model S的車型,並在2016年的北京車展上發佈。
但Atieva變卦了。
謝家鵬是美國人,他喜歡北汽的錢,但在拿到錢之後,他希望先打開美國市場。
這與北汽當初注資1億美元的初衷並不一致。
在公司戰略方向上,大股東北汽和謝家鵬團隊出現了重大分歧。
這場角力的結果是,謝家鵬離開他一手創辦的公司,而北汽也在2015年選擇退出。
賈躍亭接盤了北汽全部股份,把Atieva改名為Lucid Motors。
這讓老賈一躍成為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超過40%。那正是樂視“生態化反”的黃金時代。
始料未及的是,賈躍亭後來陷入財務困境,他不得不出在兩家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與FF中做出選擇。賈躍亭最後出售了手中Lucid的股份,變現大約2億美元,以維持另一家公司FF的運營。
FF一位高管向創業邦證實,賈躍亭早已賣光Lucid的股份。
2018年,Lucid的最大金主——沙特主權投資基金出現,一出手就是10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的大多數股份。
2019年,CEO温世銘也離開公司,並由羅林森接任。
2021年,Lucid通過SPAC形式上市。在高點時刻,Lucid的市值超過900億美元,比百年福特還高,只比通用汽車少10億美元。
沙特主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最高浮盈一度達到驚人的529億美元。
目前,沙特主權投資基金依然持有Lucid接近60%股份。
“Lucid不是特斯拉殺手”。
曾經在PSA,以及多個跨國公司擔任電池系統研發高管的李明(化名)認為,Lucid是在美國創新體系內,通過特斯拉“技術外溢”成長起來的一家公司。
所謂技術外溢,就是特斯拉把技術資源聚焦於最適合自己的市場時,往往會“遺漏”一些短期內無法覆蓋的市場。
比如特斯拉目前集中力量擴大產能,並生產大量定位略低的Model 3車型,高端市場反而有所忽視。
但這些市場,同樣也有利可圖。
“Lucid就是如此”。李明説,Lucid深知跟特斯拉一樣的玩法就是死路一條,所以要找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定位。
基於這一點,Lucid聚焦於更高端的細分市場,並強調更好的性能指標。
其中一個特點是,Lucid直接上了800伏高壓系統,這提升了充電性能。
Lucid還在電池系統採用“頂部冷卻”方案,這種散熱設計現在已經成為趨勢,可以節省空間。
“可能只是節省了幾毫米空間,但恰是這些細節體現了豪華車的定位。”
李明認為,從工程師的角度看,Lucid實現了零部件的小型化、高性能,以及模塊化設計,“這讓人欽佩”。
“Lucid用更好的內外飾,更多的配置,更大的車內空間,更高的舒適度,打造高端車的形象”。
李明説,這不是跟特斯拉針鋒相對,而是更接近於一種互補。
CEO彼得·羅林森説,Lucid想打造一個真正的高端品牌。
對於如何與特斯拉展開競爭,羅林森認為特斯拉向人們展示了電動化的優勢,而Lucid將會讓電動車更高端、更舒適、更豪華。
“Lucid打造的是下一代汽車。”
基於此,Lucid Air必須超過Model S才有機會,所以這款車的續航達到了驚人的400英里(約644公里,130kWh電池組),0-100公里加速僅為2.5秒,這些都超越了Model S的P100D版本(最高配)。
這種策略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直接去和特斯拉對位的話,可能很長時間都達不到特斯拉那種規模”,李明説。
“Lucid一直想避免的就是成為一種‘工具車’,而且要強調舒適和豪華”。
所以在設計上,Lucid使用了“滑板底盤”——車子的零部件儘量做得扁平、寬大,且不侵入乘員艙,以打造一種絕對的豪華車空間效果。
在他看來,形成這種風格有賈躍亭的功勞,“在打造產品力和把握高端用户需求方面,還是做了很多貢獻的”。
李明表示,這種豪華定位會讓Lucid伴隨特斯拉成長,填補特斯拉的一些空隙。
“Lucid用更高的定位,把特斯拉沒有嘗試,或者説不作為重點的細分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
他指出,正是這種定位,打動了沙特主權投資基金,“因為沙特也有能源轉型計劃”。
今年5月份,沙特宣佈將分兩個階段向Lucid採購最多10萬輛電動車,以換取後者在沙特建立其首家海外工廠。
這筆訂單的最高價值可能接近70億美元(Lucid Air補貼後最低售價6.99萬美元)。這讓Lucid鎖定了未來5年的訂單。
但李明強調,沙特固然有錢,不過市場狹小,而汽車又是一個講究規模效應的產業。
“Lucid想真正站穩腳跟,中國市場才是一個真正重要的節點考驗”。
【今日話題】
快問快答:Lucid的名字是誰改的?A. 謝家鵬 B. 賈躍亭 C. 温世銘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