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麓山之歌》才明白,重工業的“重”原來重在這裏……
如今提到“大廠”,幾乎所有人都會立刻聯想到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名字。
但曾幾何時,“大廠”還有另一重身份——老一輩口中的“鐵飯碗”,由車間廠房、鋼鐵機械和無數顆踏實肯幹的“螺絲釘”組成的一代人的重工業輝煌。
隨着時代發展,大家愈發熟悉城市生活,那些工人和他們的“廠中歲月”似乎已經逐漸褪去了鮮活的顏色,只變成模糊泛黃的符號。
直到最近熱播的《麓山之歌》,帶着所有人重新看到了這一羣不同尋常的“大廠人”。
老一輩,仍志在鑽研,與其説是工人,他們更像是“工匠”“手藝人”。
技術上,靠自己手上精雕細琢的活計,努力延長進口零部件使用壽命,補齊前期精度的差距。
態度上,教徒弟“焊接時要温柔體貼”,對機器設備“比對兒子都瞭解”。
年輕一代,雖然也有人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像網友們“逃離北上廣”一樣,選擇逃離工廠。
但有很多人在短暫的逃離之後重新堅定內心,滿血歸來。
而且不甘落後,積極自學數控編程、自動焊接,在新時代的工人浪潮裏勇敢爭先。
這些工人,在大廠裏是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又是巨大鋼鐵機械中讓人心安的穩固零件,對待技術與工藝自帶熱愛與虔誠,敢於在不斷變革的世界中維持“不變”,只專心把手上的技術做尖做精,變成“匠心”,甚至變成“藝術”。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不變”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在時代大潮裏“逆流而行”。
在不斷求新求變求快的世界裏,乍看前路是窄的——
一線的工人,精通車、蹚、銑、刨、磨、鉗、焊的全國勞模也會擔心自己的手藝難以傳承,情到深處面對着熟悉的鋼鐵機械,雷厲風行的女車間主任也難免淚眼朦朧。
從一線做到高層的大廠領導,為了成千上萬員工的生計操碎了心,恨不得技術革新和金融賽道轉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但,“堅守”的力量從不會讓人失望。
能做到極致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偏執和執拗在的,當堅守的信念在心中力壓千鈞,才能在飛速變化的世界裏不浮不躁,手藝人如是,科研人亦如是。
有人能埋頭鑽研手藝,用焊接技術拉長進口零件的使用壽命,就有人甘願為了研製性價比更高的國產設備夜以繼日,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房產,也要拒絕外企高價買斷專利的“引誘”。
有人追求極致精細的技術“練腫胳膊”,就有人為了極致精細的科研數據上高原,忍受堪稱“變態”的極端氣候條件。
為了數據的完備,在暴風雪前“晚走一步”,以身犯險。
為了攻克技術難題,解決被外國“卡脖子”的技術短板,兩代人各出奇招,最後殊途同歸。
《麓山之歌》把鏡頭對準“麓山重工”的工人、領導、技術人員,也對準了兩代重工業建設者的心靈與意志。
重工業之“重”,不止在設備、鋼鐵,也在每一位重工人的心裏,重在為人先、求精尖的重工精神,重在手藝和科研中偏執又極致的追求,重在他們身為時代建設者的熱血與深情。
回到《麓山之歌》的故事中來,劇情尚未過半,“麓山一號”的研發宣告成功,兩代重工人共同的“心中結”——臂架泵車斷臂事件正逐漸揭開神秘面紗,而麓山重工的未來發展似乎也並未走上坦途。
更多的重工人、重工事、重工志、重工情將會如何描繪,跌宕的劇情又將如何發展,實在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