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烏克蘭危局暴露歐洲盲點和困境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國際觀察】

作者:張 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歐洲所所長) 

近期,烏克蘭問題再度凸顯。俄美劍拔弩張,軍演輪番登場,英國煽風點火、大肆渲染,美英等國開始從烏克蘭撤出外交官。與此同時,西方及歐盟內部密切磋商,俄、美、歐之間也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活動。烏克蘭危機將如何演變,是戰爭還是和平,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烏克蘭危機來臨,歐洲首當其衝,一招不慎,很可能深陷困局,其自身也有可能爆發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危機。

  兩個大國決定歐洲事務的時代結束了嗎?

當前的烏克蘭危機,事實上主要是俄美歐的三方博弈,俄羅斯掌握主動權,美國亦自有操作空間,而歐洲作為當事方之一則處境最為被動。1月9至10日,美俄撇開歐洲,舉行直接的雙邊對話。歐洲雖然也能通過北約-俄羅斯理事會以及歐安組織參與對話,但很明顯,美俄對話才是關鍵的實質性對話。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對此公開表達了不滿,稱現在已經不是雅爾塔時代,“兩個超級大國瓜分勢力範圍的時代已經結束”。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宣稱,歐洲應該開啓與俄羅斯的單獨對話渠道。

儘管歐美溝通密切,雙方也一再宣稱彼此並無分歧、團結一致,但歐洲國家顯然有理由對美國感到懷疑。一方面,歐洲擔心遭到美國的背叛。美國向來奉行唯我獨尊、“美國優先”的政策,極為自私自利。即使是號稱重視盟友的拜登政府,對歐洲的背叛也是毫無顧忌,阿富汗撤軍是一例,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又是一例。美國國內一直有拉攏俄羅斯以更好應對所謂“中國挑戰”的聲音,儘管拜登政府看似對俄強硬,但揹着歐洲與俄羅斯達成某種程度諒解的可能性無法排除。特別是極為依賴美國、指望美國、仇恨俄羅斯的一些中東歐國家,更是擔心美國會對俄羅斯做出讓步。哪怕是極小的讓步,也會讓這些國家害怕。此外,對法國和歐盟來説,過去幾年來一直在推進歐洲主權及戰略自主建設,現在卻是美國代表歐洲、以“西方盟主”的身份與俄就歐洲安全問題進行談判,看起來就像是對法國和歐盟的公開羞辱。

另一方面,歐洲還擔心美國火上澆油。在這方面,法、德等西歐國家有更多的擔心。如果俄烏之間爆發戰爭,雙方都會是輸家,俄烏之外的歐洲國家無疑也是輸家,可能出現包括經濟嚴重受損、與俄羅斯關係徹底崩潰、烏克蘭亂局向歐洲外溢等問題。而美國則將是贏家,至少是贏多於輸。削弱了俄羅斯,俄可能陷入烏克蘭泥潭,同時美國還可藉此加強對歐洲的管控,歐盟的戰略自主將變得更不可能。美國的軍火也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當前,美英大打宣傳戰,炒作俄羅斯戰爭威脅,並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將俄羅斯逼到牆角,加大戰爭爆發的可能——這絕不是西歐國家所樂見的。因此,近來美歐步調出現了明顯的不一致:德國堅決拒絕向烏克蘭運送武器,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與德國一起,拒絕向烏克蘭派出軍事訓練團,歐盟也拒絕從烏克蘭撤回外交人員和家屬。

但長期以來,歐洲國家享受美國保護傘提供的和平紅利,軍事投入嚴重不足,其軍隊可能適合對外干預、反恐、打擊海盜,但與俄羅斯作戰很可能遭碾壓,在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因此,在戰爭威脅面前,歐洲也只有依靠美國提供的威懾。愛沙尼亞總理就宣稱,美國國旗是最大的威懾。所以,儘管不願將歐洲安全問題交給美國去代理,歐洲還是儘量與美國保持協調,藉助美國之威與俄對話。俄羅斯自然也是深明此理,因此對與歐洲對話明顯缺乏興趣,稱歐洲“未做好談判準備”,與歐洲談判將“湮沒於辯論與空談之中”。這對歐洲來説,真是情何以堪。

  歐洲戰略自主:奢望還是希望?

在烏克蘭問題上,歐盟內部的長期分歧進一步加大了其地緣政治困境。歐盟希望避免戰爭,但不願意以軍事手段遏制戰爭,剩下的就只有經濟和金融制裁。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盟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經濟、金融和科技制裁,持續至今。制裁向來是雙刃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由於與俄羅斯經濟、能源關係緊密度不一,各成員國所承受的後果也有所不同。德國因為其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所受損失無疑最大。如今再製裁俄羅斯,就必須動用“大殺器”了,比如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將俄開除出國際清算體系等,而這很可能是反受其亂的迴旋鏢,俄羅斯會受多大的損害並不確定,過去幾年來,俄一直在為最糟糕的情況做準備,但歐洲這樣做肯定是自殘。

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超過40%,2020年德國進口的俄羅斯天然氣佔其消費總量的55%。如此巨量的天然氣需求,短期內無法從其他地方籌集。在能源價格飛漲、通脹高企的今天,這無疑會引發災難性後果,特別是對德國而言。因此德國對制裁表現出很強的牴觸態度。美國中情局局長、國務卿相繼訪問德國,拜登還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赴美面談,但均未得到想要的結果。1月24日,歐盟召開外長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視頻參會。會議結論稱,俄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嚴重後果,但亦未明言何種後果。

眼下的烏克蘭危局再度暴露歐洲的戰略盲點、安全困境,進一步惡化了歐洲對俄關係不説,還強化了美國對歐洲安全議題的主導地位,嚴重損害了歐盟國際形象,其戰略自主追求看起來更像是隨性的奢望而非嚴肅的希望。如果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後果。

歐洲是如何一步步深陷困境的?烏克蘭是否註定會是問題、危機甚至引發戰爭?這些問題值得歐洲深入思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前歐洲面臨的烏克蘭困局,其來有自。

一是美國長期對俄實施遏制政策的結果。蘇聯雖然解體,但俄羅斯依然龐大,特別是其核武庫對美國構成強大的威懾。因此,美國在冷戰結束後依然抱持冷戰思維,毫不顧及俄羅斯感受,推動北約持續東擴,牽制俄羅斯發展,特別是竭力阻止俄歐經濟融合。如果説此前一個虛弱的俄羅斯勉強能容忍北約的多輪東擴(俄認為美國和北約欺騙了俄羅斯,沒有兑現不東擴的承諾),一個更有實力和底氣的俄羅斯絕對不會吞下烏克蘭有朝一日加入北約、成為美國反俄前線的苦果,這也是俄要求美國和北約提供書面保證的原因。

二是歐洲價值觀執念使然。西歐對冷戰的勝利歡欣鼓舞,推動歐盟東擴,收穫勝利果實。不僅如此,歐盟還以入盟前景、經濟援助、簽證便利化等種種手段,推動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民主化改造和“顏色革命”,欲將烏克蘭等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撬離俄羅斯,甚至還想通過改造烏克蘭等國,最終影響、推動俄羅斯發生“顏色革命”。因此,歐盟雖然不以遏制俄羅斯為戰略目標,但以意識形態劃線,在俄羅斯看來實際上執行的是反俄政策。2004年,歐盟及德國、波蘭等國積極介入烏克蘭選舉,發動“橙色革命”,阻止親俄的亞努科維齊上台,支持親西方的尤先科上台,對俄羅斯構成強烈刺激。十年之後的2014年,歐盟及一些歐洲國家再度高調幹預烏克蘭事務,引發俄羅斯激烈反應,烏克蘭危機爆發,歐俄形成對峙,敵意延續至今。烏克蘭也從東西搖擺轉為徹底倒向西方,並以俄羅斯為最大的敵人。而這正是俄羅斯不安全感、危機感日益增強的重要原因。

三是東擴後遺症。歐盟東擴,在將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國納入歐盟的同時,也接納了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與仇恨。這些國家強烈要求美國和北約擴大在其境內的存在,積極支持北約進一步東擴,支持烏克蘭融入西方。這些國家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但從對抗性思維出發,一味強調自身安全,強調軍事遏制,忽視俄自身不安全感,反而一再強化雙方固有的不安全感。由於這些國家的存在,歐盟與俄羅斯很難有積極的對話。馬克龍一再呼籲歐盟改變對俄政策,緩和對俄關係,但並無成效。2021年6月,法德兩國曾共同提議召開歐俄峯會,推動雙方務實合作,增進彼此互信,但因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等的堅決反對而未能實施。

當前,歐洲已深陷烏克蘭困局,延續過去的習慣性思維和做法,只會進一步強化俄烏、歐俄以及俄與北約和西方的敵意,甚至最終引發戰爭,這不利於烏克蘭,不利於歐洲自身利益,不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因此,歐洲需要轉變思維,調整政策。事實上,歐洲人自己對此也有所反思。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實事求是,歐洲不能總認為自身百分百正確、俄羅斯百分百錯誤,需要更多從合作而非對抗的角度處理烏克蘭問題和歐俄關係,更多從務實角度出發爭取相互理解,而不是以意識形態為標尺,非黑即白。

美國眼中只有霸權,烏克蘭和歐洲的利益隨時可能被犧牲,用歐洲人的話來説,烏克蘭是歐洲自己的事,現在應該是歐洲拿出自己的“歐洲方案”的時候了,一切都還不是太晚。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8日 1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