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組織,2021年長江鱘拯救行動暨放流活動21日在四川宜賓開展,80尾性成熟的長江鱘親體被放流至有着“長江鱘老家”之稱的金沙江下游三塊石——安邊江段。在長江實施十年禁捕等一系列利好條件下,長江鱘自然種羣重建有望加快。
▲1月21日,工作人員將長江鱘從運輸車輛上卸下來,做好放流準備。
這80尾人工培育的長江鱘親體,雌雄各40尾,體長均在1米以上,分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提供,其中24尾植入了超聲波跟蹤標誌。今後,長江所科研人員將對放流個體的分佈、運動、遷移、生長髮育和產卵情況等開展持續的跟蹤監測。
▲1月21日,工作人員將準備放流的長江鱘抬上擔架。
“長江鱘一般在春季產卵。我們趕在產卵季之前開展放流,就是希望能儘快得到好消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研究員介紹説,金沙江下游及長江上游是長江鱘的“老家”,尤其是金沙江宜賓安邊江段為長江鱘最重要的歷史產卵場之一,自2018年以來金沙江下游及長江上游已放流長江鱘親體超過500尾,但目前尚未監測到產卵跡象。
▲1月21日拍攝的放流現場。
“實施長江十年禁捕,長江生態逐步改善,以及近期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都為長江鱘野生種羣重建創造了條件。”危起偉説,此次放流活動投放的都是經過檢查的性成熟親魚,就是希望能加快自然種羣重建的進程。
▲1月21日,一尾長江鱘被放流入金沙江。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是長江特有的珍稀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受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沙採石以及水利工程等人類活動影響,2000年後長江鱘自然繁殖已經停止,野生種羣基本絕跡,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不足20尾且已進入高齡階段,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
2018年,農業農村部出台《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以長江鱘自然種羣重建為核心,統籌確定了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原種保存、野化訓練基地建設等行動方案。
編輯:王柏玲
責任編輯:王蔚
來源:新華社